當74歲的詹姆斯·戴森回顧他的童年、發明創造以及創立戴森公司的經歷時,他更愿意用“一次又一次失敗”來奠定自己最終的成功。
1993年,戴森正式成立。在30年的時間里,戴森從起步的籍籍無名,憑借其獨一無二的“突破式創新”成為了全球家喻戶曉的科技品牌, 并在全球八十多個市場占據領導地位。2021年,戴森全球擁有超過15000名員工。但人們不知道的是,他在48歲之前,仍陷于巨大的債務當中。
你很難將詹姆斯·戴森本人與戴森品牌區分開來。他最初是學繪畫和藝術出身,大學開始鉆研工業設計,并發現了工業制造的美妙。最后決定自己創業,發明、制造產品并把他們銷售出去。詹姆斯·戴森從藝術家、設計師、工程師,成為了一名“發明型企業家”,經歷多次跨領域的嘗試和突破,這都與后來戴森公司延續不斷的創新一脈相承。
2022年4月,詹姆斯·戴森先生的新書《發明:詹姆斯·戴森創造之旅》正式發布,在新書中他講述了從自家馬庫開始的創造之旅,經歷數千次失敗而從未游移的執著精神,以及戴森所遵循和堅守的發明哲學。
很多人認為戴森的核心競爭力是它的產品。但從這本書中你看到更多的,是詹姆斯·戴森對發明和創造的激情以及不畏懼失敗的堅定。正是這些精神支撐著戴森在數十年間源源不斷地研發和創造那些領先技術和顛覆性產品。
現在,詹姆斯·戴森先生也希望通過這本書,讓更多年輕人能從他的經驗中獲得啟發,在創造美好未來的旅途上能從中收獲靈感和鼓舞。
我們應該歡迎失敗,而不是避免失敗
詹姆斯從一名藝術生成為引領世界前沿科技的發明家,一切都有跡可循。
1960年代,青少年詹姆斯·戴森在藝術學校學習繪畫。隨后,他進入倫敦皇家藝術學院主修室內設計和建筑,并開啟了他對工程學的啟蒙。在這里,詹姆斯建立起設計、工程、藝術和科學之間的聯系。
詹姆斯在學校的時候就從事了多項設計活動,由他設計的“海上卡車”汽艇,后來獲得了設計協會獎和愛丁堡公爵特別獎。雖然這個過程給他帶來了諸多挫折,但也為詹姆斯之后的職業生涯奠定了基礎,讓他完成從藝術到工程、制造和銷售的全方位轉變。
1974 年,詹姆斯開始發明球輪手推車——一種用球代替輪子的獨輪車。
隨后,這款球輪手推車占領了英國花園獨輪車一半以上的市場。但詹姆斯將球輪手推車的專利轉讓給了其他制造公司,并且由于和其他股東意見不合,1979年由他創立的公司最終將他趕了出去。
對于詹姆斯來說,那是一個“非常低落的時刻”,不僅讓他“身無分文”,還背上了一大筆抵押貸款。
這次失敗的經歷讓詹姆斯意識到,僅僅成為一名發明家還不夠,如果沒有企業家精神,發明家可能無法將先進的或革命性的產品推向市場,或者無法自己控制這一過程。
從結果來看,球輪手推車是一個失敗的商業化作品。但詹姆斯從中吸取了兩個寶貴的教訓。 一是發明家必須保護自己的專利,另一個則是對公司要擁有絕對控制權,不要有股東存在。
雖然他的信心受到嚴重打擊,但彼時他已經想出了一個革命性真空吸塵器的想法。
詹姆斯發現,家里的吸塵器在經過一段時間使用之后,總是出現吸力不足的情況。拆開吸塵器研究后,他確信導致吸力減弱的源頭就是被灰塵堵塞的氣道。
這是一個自吸塵器誕生以來,與使用體驗息息相關卻因技術難題和市場利益被頻頻擱置的問題。
他想到在球輪手推車工廠里,用棉布作為過濾層來過濾粉末時也存在同樣的堵塞情況。那時詹姆斯制造出巨大的氣旋分離器來解決了這個問題。如果他能開發一個小得多的氣旋分離器,是否也能夠解決吸塵器中的塵袋堵塞的問題呢?
于是,在自家的老式馬庫中,詹姆斯開始把自己埋進開發設計氣旋分離吸塵器原型機的世界里。
這是戴森品牌故事的開始。傳統的氣旋分離吸塵器只能吸取20 微米直徑大小的灰塵顆粒,而家庭常見灰塵非常細微,直徑通常是 0.5 微米或更小。為了克服這個問題,詹姆斯不停地測試并做出一個又一個原型機。
經歷了長達四年和5126個失敗的原型機后,詹姆斯在第5127次設計中終于得到正確的結果。
在新書中,詹姆斯如此總結他的發明之旅:“失敗是非常重要的。我們應該歡迎失敗,而不是避免失敗。”
正由于對5126臺失敗的氣旋分離器樣機進行測試,他才能確定氣旋分離器的最佳直徑、錐形截面的正確角度、進出口的最佳直徑、理想的入口管道形狀和氣旋分離器出口的最佳長度。
1983年,詹姆斯制造出自己的第一臺吸塵器樣機。這款非常具有后現代特色的粉紅色產品被命名為“G-Force”。1985年,詹姆斯帶著他的產品來到日本,開始了事業的轉機。
到了1992年,詹姆斯正式成立戴森電器有限公司(Dyson Appliances Ltd) 。他將“G-Force”改良為升級版DC01并推出市場。兩年之內,DC01一度成為英國市場上最暢銷的商品。自此,吸塵器開始進入“無塵袋”時代,從此改變了世界各地的清潔方式。
15 年的發明創造和挫折教訓,詹姆斯經歷了無數個未能面世的原型機、找不到生產商、被合作商起訴、破產、欠債,現在終于開始有了回報。
如今,戴森已是一家全球性公司。它仍然是一家私人公司,沒有股東的阻撓,可以自由地做出長期和激進的決定。詹姆斯沒有興趣讓戴森上市,因為他知道公司目前這種自由創新的運行模式會因上市而終結。
多數情況下,資本很難容許試錯。但詹姆斯堅信,所有開創性的發明并非源自戲劇化的靈光一現,而是要經歷無數次失敗后,才能獲取的終極成果。也許正如他所說,如果你相信自己能夠取得一些成就,那么你就必須將你100% 的創造力投入這個項目。你必須相信你最終會到達終點。你需要決心、耐心和毅力。
發明家精神,為戴森賦能
作為一名發明家,詹姆斯·戴森認為,永不滿足是工程師應該有的感覺。永遠不要因為一款產品銷量很好而滿足,這是至關重要的。
因此,即便DC01一經面世便大受好評,詹姆斯也從沒打算讓戴森只做一家吸塵器公司。
雖然戴森利用氣旋分離技術改進了吸塵器的各個方面,但始終有一個重要的核心組件不得不依賴其他制造商,那就是馬達。
他們使用的馬達通常是日本制造的,這是彼時能買到的最好的馬達,但仍然存在固有的缺陷。一方面它們不智能,不能實現任何形式的控制,另一方面它們很重,而且換向器與馬達的銅繞組相連,并與提供動力的碳刷持續接觸,使得具有開關功能的換向器銅片易碎且容易發生故障,使碳刷散發出黑色的碳塵,磨損得很快。
所以,戴森開始考慮自主研發超高速馬達。 理論上講,轉速越高,馬達效率就越高。同樣,渦輪轉速越高,壓力輸出越大。通過這種組合,戴森可以嘗試制造更小、更輕、更高效的馬達。
在詹姆斯看來,如果戴森能制造出這種革命性的馬達,那么進一步考慮,他們就能制造出更輕、更小、更高效的吸塵器,也許還能制造出其他產品。
詹姆斯立刻從大學招募了優秀的馬達和馬達驅動方面的專家,啟動開發計劃。戴森最初的目標是讓渦輪速度達到 120000 轉 / 分,這已是現有吸塵器馬達的 4 倍。同時要將渦輪的直徑減小到 40 毫米,而不是傳統的 140 毫米。因為渦輪的直徑越小,承受的離心力或負載就越小。
在2004年,戴森開發出了世界上最小的高速馬達——數碼馬達,并成為戴森現有的無法被超越的技術之一。
這是戴森故事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戴森技術革命的故事線索。于是人們能夠看到,科技驅動著這樣一家工程師思維企業走向世界的征程——其產品線不斷豐富,并瘋狂而高效地衍生新的品類,從而造就一個個火爆全球的產品。由數碼馬達帶動的產品,讓戴森從單一的吸塵器,擴展至了干手器、風扇、吹風機乃至美發造型器。
初代戴森干手器是第一個復用了吸塵器馬達的獨立產品,很快地,在第二代干手器當中,動力內核換為了代號 V4 的專屬馬達。之后是吸塵器無繩化的趨勢開始在全球蔓延,第一代用于戴森無繩吸塵器產品的馬達名叫 V2,于 2009 年面世。從這款馬達開始,V6 數碼馬達于 2013 年面世,此后不斷迭代并成就了戴森在中國以及亞太市場特殊性的馬達V9。
正是憑借詹姆斯·戴森不斷學習的熱情,以無畏的心態踏入未知領域的探險精神,以及永不停息的創造精神,持續開拓著戴森獨一無二的核心技術。在詹姆斯·戴森的領導之下,每一名戴森工程師不斷精益求精,將戴森駛向誘人的電池技術研發。
詹姆斯認為,如果戴森的未來將由馬達主導,那么就需要合適的電池新技術來供電。實際上,從手持式吸塵器開始,詹姆斯就一直對電池技術蠢蠢欲動。手持式電池吸塵器已經存在多年,廣泛用于地面、汽車和船只的清潔。但這種吸塵器的功率也很小,而且隨著電池電量耗盡,功率很快變得更小,直至完全消失。既然戴森的吸塵器口號是“吸力無損耗”,那么戴森就應該挑戰“電池供電的設備在電池電量耗盡的過程中功率逐漸衰減”的難題。
在新書中,詹姆斯提到,戴森消耗了大約 6% 的全球鋰離子電池供應量,所以他們迫切需要在電池技術方面實現量子飛躍。
2012 年,戴森投資了固態電池公司 Sakti3 。最初戴森只是投資者,但很快他們看到固態電池存在巨大的潛在價值,他們決定直接收購 Sakti3,這是戴森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收購其他公司。
戴森的電池研發團隊開始跟 Sakti3一起,共同攻克電池問題。在2014 年,戴森仍在緊鑼密鼓的研究高性能馬達和開發更高效的電池。與此同時,戴森還一直尋求新的產品創意。熱衷于研究環境可持續問題的詹姆斯突然想到,如果將戴森正在研發的技術組合起來,或許可以推動電動汽車的發展。
于是在2017年,戴森正式啟動了電動汽車項目,并開始招攬各路人才。當時戴森宣布了將投入 20 億英鎊打造電動車的計劃。
然而,造車之路并不好走。由于成本過高,戴森無法找到可行的商業化方案。在將近5年的摸索后,戴森還是決定放棄了這個項目。
在新書中,詹姆斯真誠地總結了造車失敗的原因。戴森在汽車行業是新人,他們采購汽車零部件的價格比其他制造商采購的價格高 25%,一方面是因為訂單量沒有保證,另一方面是因為戴森需要的一切零部件都需要專門定制,這導致其制造成本極高。由于戴森計劃直接銷售而不是通過經銷商銷售,因此他們需要在每個目標國家或地區設立倉儲設施,融資交易。而且,在那個時候所有老牌汽車制造商在電動汽車項目上都是虧本銷售。
戴森永遠不可能從電動汽車項目中賺錢,所以詹姆斯不準備拿戴森的其他產品冒險。
雖然造車計劃最終未能取得成功,但詹姆斯·戴森依然堅持在失敗中找尋突破,繼續書寫屬于他的創造之旅——戴森并未因此放棄堅持已久的電池技術研發,他們決定把原來的研發資源繼續投入到固態電池當中,他們堅持要掌握真正的核心科技。
透過書中不難發現,能筑就如今的戴森帝國,在這背后,與戴森所經歷無數失敗和挫折關系甚密。也正是依托于此,詹姆斯·戴森開辟了一條顛覆現有產品的創新成功之路,戴森也成為了第一家獲得歐洲設計獎的英國公司。
時至今日,在戴森集團全球雇員總數當中,包括6000名工程師和科學家,占了近一半的比重。詹姆斯·戴森在書中通過對戴森公司數個關鍵里程碑的描寫,讓人由此發現戴森獨特的發明家精神,以及在其加持之下,所賦予戴森的能量。
激勵下一代年輕人,提供展現才華的平臺
除了發明,詹姆斯還有另一個抱有極大熱情的事業,那就是教育。
實際上,在去年,由詹姆斯·戴森創辦的戴森工程技術學院(Dyson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and Tech)迎來了第一批本科生,這讓詹姆斯萌發了撰寫一本書的想法。
這是詹姆斯在2017年創辦的一家學院,目的是促進年輕人對“工程”的熱愛,培養新一代工程師。
詹姆斯相信年輕人的多樣性和理想主義。他認為,年輕人思想開放,解決問題則是年輕人天生所擅長的事。而發明在今天之所以如此重要,就是因為年輕人熱衷于拯救地球、改善環境,并積極尋找治療威脅生命的疾病的方法。
但年輕人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卻常常被那種認為天生創造力沒有任何好處的教育體系所扼殺。父母和學校被驅使著讓孩子讀高中、上大學,且教育系統的運作形式更偏重于智力開發。學生們面臨著升學考試的壓力,制作東西會被認為是浪費時間。
由于這種觀念普遍存在,設計和技術在學校課程中的地位非常低。結果就導致了工程師嚴重缺乏。
然而,全球經濟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發展。在新技術的驅動下,經濟發展需要大量技能水平高、創造力強的工程師。機器人技術、視覺系統、信號處理、機器學習、計算機架構和系統,以及空氣動力學、聲學、熱力學和結構分析等等都需要源源不斷的工程師。
于是,詹姆斯決定自己成立戴森工程技術學院。他們需要找到一種教育年輕人的方法,使工程領域展示出它原本應有的魅力。他們鼓勵下一代工程師和設計人才探索創新,并通過工程和科學為當前和未來的問題創造解決方案,而不只是空談美德。在戴森工程技術學院,學生們不用交學費,而且可以和戴森的工程師們一起工作,參與現場項目,并獲得報酬。
實際上,詹姆斯從未停止為工程科技教育做出貢獻。
早在2002年,詹姆斯就設立了詹姆斯·戴森基金會,一方面是為了提高人們對工程學的認識和理解, 另一方面則是因為詹姆斯本身對教育非常感興趣。詹姆斯·戴森基金會開始把科學和工程文化帶入中小學,把現實生活中的工程技術,以及 3D 打印機和激光切割機等高科技設備帶進了教室,向學生們介紹工程的真正含義,希望他們將來有可能從事工程類職業。
截至2020 年,詹姆斯·戴森基金會每年為超過 20 萬名學生提供資助,并為慈善事業捐贈了 1 億英鎊。今年,基金會還宣布投資 300 萬美元,支持新加坡從小學到大學的學生參與一系列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教育活動,同時為新加坡大學的多學科工程設施和戴森工程師的指導計劃提供資金。
不僅如此,在2005年詹姆斯還創辦了詹姆斯·戴森設計大獎,讓全球大學生們挑戰通過一種可以投入商業生產的產品來解決他們最關心的問題。
每年,詹姆斯·戴森設計大獎都會表彰來自各個參賽國家的年輕設計工程師,鼓勵下一代人才探索創新。直至去年,該獎項已經向 250 多個極具應用前景的發明作品發放了近 100 萬英鎊的獎金,惠及全球 28 個國家和地區的年輕工程師和科學家。他們當中包括了發明家用生物醫學乳腺癌檢測設備、利用蔬菜廢料薄膜來發電、回收輪胎排出的顆粒解決輪胎磨損、發明空投灌溉系統等等解決世界各種難題的年輕工程師們。
設計大獎的獎金幫助了這些年輕人繼續創業,制造出他們為之努力的產品。截止到目前,有60%的獲獎者后續都成功地將他們的想法進行了商業化。
詹姆斯希望年輕人能夠富有想象力地思考,打破固有知識的藩籬。盡管顛覆性的想法不能保證成功,但它與市場研究、商業計劃和戰略投資不同,它很有可能通過直覺、想象力和冒險精神徹底改變公司及其財務狀況。這也正是戴森想要的年輕人。
去年,在一次外媒采訪中,詹姆斯用了五個詞來形容自己:determined(堅定), curious(好奇), open-minded(開放), impatient (沒有耐心),dissatisfied(不滿足)。正是這些推動了他五十多年來的持續創新。他的故事或許能夠激勵更多的年輕人開拓自己的創造之旅。
沒有人能夠預知戴森未來還會創造哪些顛覆性的技術和產品,50年或者100年后會成為怎樣的公司。但在書中,詹姆斯的一句話也許能給到一些答案:我不知道戴森的最終目的地在哪里,那不是我決定的。我唯一確認的是,那是一個令我興奮的地方。希望我們都能通過創新與開拓,抵達那個令自己興奮的地方。(本文首發鈦媒體App,本文所有圖片均來自戴森)
Oh! no
您是否確認要刪除該條評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