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齡只是自然狀態,逆生長的人其價值貢獻并不受年齡影響。
?現在職場上,尤其是互聯網大廠似乎存在一種所謂的“35 歲”現象,也稱為“35 歲焦慮癥”。其實沒有那么悲觀。
我相信,每個時代都有一個“年齡焦慮區”,其實就是組織對個體的要求剛好契合一個年齡轉折點。如果一個人在工作中一直處于做事的狀態,不管年齡多大,都會有年齡焦慮。如果能上升為帶領更多人去做事,應該就沒有這種焦慮了。
書名:《全球變局:經濟新格局下的長期主義》
著 者:林毅夫等著,王賢青主編
這本《全球變局》的作者表示,一個人 25 歲時的精力、身體狀態、學習能力,甚至情緒可能都比 35 歲時更活躍,單純比做事效率,35 歲確實比 25 歲要弱勢一些。因此,對 35 歲的讀者,他會給兩條建議。如果能做到并相信這兩點,應該不會被年齡焦慮問題所困。
第一,學會逆生長;
第二,想辦法讓自己為組織貢獻比 35 歲之前更多或者完全不同的價值。
不同層級的員工面向未來時分別需要注意什么?
面對時代和組織生態的變化,企業的一把手由于有一個很重要的特質——企業家精神,所以并不令人擔心。企業家精神的一個本質特點就是不斷創新、迎接新挑戰。如果一個人做到一把手的位置而不具備企業家精神,可能很快就會被淘汰。
企業組織決策里的中層還是會面臨挑戰的。這個群體要以更強的學習能力去自我突破,一定不要滿足于現在的狀態,要持續學新東西,要對新事物感興趣,愿意嘗試并接受犯錯。前面說到“35 歲焦慮”,很多人到這個階段會以為自己不能再犯錯,因為已經工作這么多年。事實上,只有接受自己犯錯才有愿意嘗試新東西的可能性。我也常常鼓勵這個群體有自己喜歡的新東西、學新東西,而且允許自己犯錯,這樣才有可能突破。
基層員工中,很多年輕人天然有數字化的能力,我們可以稱之為數字化的原住民,他們的數字化能力很強。如果要擔心,可能是基層員工里年紀偏大的人,他們如果能繼續發揮自己原有的作用,還可以在組織中釋放能量和價值。
另外,現在的年輕人也比我們有更開闊的視野,數字技術讓他們看到的東西更多,關鍵是他們怎么鍛煉自己跟別人合作。很多年輕員工在職場中的最大挑戰是跟別人合作。德魯克說“個體無所不能,又百無一能”,百無一能是說組織中太獨立的個體什么也做不成,相反,那些能跟任何人合作的個體其實無所不能。如果組織有方法鼓勵年輕人多合作,基層員工也不用讓人擔心。
我說企業中的中層最讓人擔心,是有多種原因的。一是他們是既得利益者,習慣性使然;二是人到中層會有一個舒適區,不太想打破,不怎么愿意動;三是人到中層后,干擾也很多,在家庭中可能上有老下有小,承擔的角色更重,社會期望帶來的壓力也和年輕時相比有變化。
這些復雜因素綜合起來,會使得中層面對新事物更容易糾結。對于這些人而言,一定要突破自己、突破舒適區,別太在乎已經擁有的東西,學會放下,這些可能比已經擁有的東西更關鍵。在復雜決策中選擇必須接受,相對單純地去討論問題和決策,事情反而變得容易。
如何看待年輕人的“內卷”和“躺平”?
對于“躺平”,我沒有那么悲觀。當然,有人把躺平理解為不奮斗,我更愿意將其理解為一種新商業模式帶來的消費便捷。
數字化時代的商業模式有一個很突出的特點就是能讓用戶躺平,它提供的所有解決方案就是讓用戶省心、省力到極點,讓用戶“躺平”,包括躺著買東西、躺著學習、躺著了解信息,甚至可以躺著工作??偠灾?,這是新商業模式的一個特點。
有人說,“躺平”指的是年輕人失去了奮斗精神,干脆躺 下來,放棄了努力。我并不這樣看。每個時代的年輕人都有屬于他們的價值,上一代人不用那么焦慮。即便是躺平,也是個別人在個別時間段的選擇,并不代表他們對人生價值創新的終極放棄。
我更愿意跟年紀大的人說,不要批評躺平,而是自己學會躺平,躺平之后才能知道今天的商業、技術與以前相比有哪些不同。有些人的問題就是不肯躺平,所以沒辦法接受新事物,對很多新事物也真的不了解。不了解新事物,怎么融入新的世界呢?
對于“內卷”,我倒有一點擔心。內卷最大的一個壞處是會讓人變得越來越固化,越來越有局限性。人在自我成長過程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心智要不斷向外拓展,能接受跟自己完全不同的事物。在我看來,內卷的特點之一就是不能接受跟自己不同的事物,只在自己特別擅長的領域爭先恐后、精益求精,但這么做跟目標、成長都沒有關系。
我更希望年輕人首先學會打開,對所有新事物,包括不同的觀點、不懂的事物,用欣賞的眼光先去了解;其次,試著換 個視角去做事情,而不是只用熟悉的方式去做;最后,學會真正地接受不同的聲音,去欣賞而不是內卷。這樣才可能有更多的交換和交流,才更有能量。
如何才能讓組織對“強個體”有吸引力?
數字化時代的競爭,本質上是人的競爭。隨著上文提到的年輕人、 90 后進入組織,“強個體”變得越來越普遍。
一方面,他們接受的是不同于過去的教育,不再把組織利益放在第一位。年輕人最多能注意個人感受與組織目標之間的平衡,即尊重組織也尊重自己的內心。“強個體”并不等于優秀個體,而是指自主能力較強、不再唯命是聽的新個體。
另一方面,數字化也讓個體的價值崛起非常容易,因為數字化能帶給個體三種其過去不具備的東西。
第一,數字化讓個體充分擁有信息。管理方法論的前提就是信息不對稱,擁有決策信息多的一方管理擁有少的一方?;ヂ摼W使得大家的信息都非常充分,甚至教師和學生之間的知識差也在減少乃至消失,學生和老師的信息更對稱,老師的權威性也在下降。
第二,數字化為個體提供各種各樣的工具。比如溝通、工作和學習的工具都非常充分,也使得個體更容易去做自己想做 的事情。
第三,數字技術能重組很多東西。比如工作場所、商業場所等空間重組,還有各種資源的重組,這些都為個體價值的發揮創造了很多有利條件。
組織如果沒有能力駕馭“強個體”,就無法得到好的人力資源,或者“強個體”來了之后無法激發他的創造力。不過,很多企業已經解決了這個問題,而且非常愿意尋求 “強個體”。其解決辦法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進行平臺化管理。平臺化管理的核心是給個人賦能,不只是提供一個工作崗位或者機會,更是提供一個事業平臺。因此,不管原來的組織是不是平臺型,都要轉向平臺化管理。
第二,設計分享機制,并且和“強個體”的價值貢獻一致。如今很多企業在討論合伙人制度,不管是叫事業合伙人、項目合伙人還是業務合伙人,都會討論股份或者長期激勵機制??傊?,這些都屬于面向“強個體”的成長分享計劃,吸引“強個體”跟隨組織。
第三,足夠開放,保持內部和外部的自然流動。組織要關心的是優秀的人是流出去還是流進來,而不是簡單地討論流失率問題。
第四,領導者要轉換角色。以前領導者的三個角色分別是:人際關系中心,要能跟很多人工作;管理決策中心,包括下命令、做業務決策;信息中心,負責組織的信息傳遞。
現在,領導者有了三種新的角色:布道者,要有能力尋求價值觀、使命愿景比較一致的人;設計者,要能讓夢想變成產品、變成組織制度;伙伴,在組織當中也要學會被他人領導,不能一個人說了算。尤其是面對“強個體”,“強個體”更希望自己的專業和價值得到尊重,在自己的專業領域內能夠自己做主,否則很難跟他人一起工作。如果領導者不能做好新的角色轉換,組織也很難變強。
鈦空時間新書推薦——《全球變局》
原價:¥69
鈦空艙特惠價:¥57.8
透視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底層邏輯,把握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的堅韌定力,解讀共同富裕與堅持開放的關鍵戰略,探尋未來發展的風險、挑戰與機遇,趕緊下單購買吧!
前往鈦空艙主頁領取優惠券下單更優惠
長按下方二維碼,立即購買
北京/天津發貨中通/圓通快遞
▼
寬博士獨家領讀《第五項修煉》,幫助大家無論我們是個人、家庭,還是一個組織單位、公司來驅動書中介紹的這幾項修煉,成就學習型組織,推動學習,破解35歲失業魔咒,成為學習型組織的一員,擁抱無限的未來。
35歲還無成就,無事業,無穩定工作,無穩定收入的人,應該好好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