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傳媒圈,作者丨零壹
“記者月薪竟不及保安一半?”
近日,河南財經政法大學舉辦的一場校園專場招聘會上的招聘信息引發了網民的熱烈討論,網友發布的圖片顯示,河南省廣播電視臺都市頻道欲招聘全媒體記者60名,薪資待遇為2000元;而會場另一則物業保安招聘薪資待遇為3600-4500元。
隨后河南廣播電視臺都市頻道發布聲明,否認了該招聘信息真實性:“該頻道未參與此次招聘會,網傳相關展板信息與事實嚴重不符,為主辦方擅自發布,未經該頻道審核與授權。對于繼續報道、傳播不實信息的行為,該頻道將對此保留法律追究權利,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網上另有微信聊天記錄傳出,疑似內部人士稱招聘會主辦方未經核實的虛假信息,2000元的待遇并非是記者工資待遇,而是實習生補助,這一事實顯然更符合常識邏輯,招聘現場圖上也的確寫明為”管培生“崗位。
但傳統媒體記者待遇日下也是過去數年來的行業困境。去年7月,內蒙古晨報發布招聘信息招募記者20人,要求本科學歷和文字、視頻功底,還要求迅速、機動、抗壓能力強,轉正后待遇卻只有4000元,這引來前南方周末高級記者褚朝新激烈評論:“這樣的記者還是別去當了”。
在知乎上也有某地市記者表示,自己編制內剛轉正,平均月收入3-4K,一年到頭只有差不多6萬元,這位答主還在評論區回復,要不是簽了服務期合同早就離職考公去了。
不過我們時常也能看到一些官方媒體招聘中的重金招募崗位,但大都與新媒體融媒業務相關。那么當下媒體記者行業到底過得怎么樣?真的普遍拿著三、四千的工資過日子嗎?
媒體記者薪資到底什么水平?
為了盡量得出一個貼近現實的可靠的結論,傳媒圈搜集了來自個人采訪、招聘信息、官方數據統計、職友網站四方面的信息,主要來看看基層記者的薪資構成:
一位在湖南某縣城工作的記者告訴傳媒圈,自己2018年入職,目前綜合工資每月到手5000元左右,但另有餐補、駐站等補貼,以及年度的一些獎勵,綜合起來約有8萬以上,在當地屬于中等水平。
也有一位地方紙媒記者告訴傳媒圈其基本工資1000元左右,但績效則有4000-6000元,綜合其他收入能月入過萬,他表示單位已經屬于同城效益較好的媒體,比效益較差的同行要多上30%左右。
而偏遠縣城、非編制記者收入基本是行業底層。比如湖南永州寧遠縣融媒體中心(廣播電視臺)去年10月公眾號發文招聘新聞記者,待遇一欄寫明每月工資不低于3000元(含社保),實行績效考核。
官方統計來看:由人社部發布的2021年企業薪酬調查信息顯示,“新聞出版、文化專業人員”年度薪酬中位數為6.99萬元,也就是說月入5800元左右;作為對比,國家統計局統計2021年全國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為106837元,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為62884元。
來源: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網站
地方數據方面,湖南省”新聞出版、文化專業人員”年度薪酬中位數則只有4.98萬元,月入4100元左右;江蘇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發布的2021年企業薪酬調查顯示“新聞出版、文化專業人員”年度薪酬中位數約為11.6萬元,月入近萬元。
來源:湖南省人社廳網站
人社部的新聞出版、文化專業人員分類下除了記者,還包括圖書、檔案、考古等小類。該職業分類收入基本高于農業、衛生、教學,低于金融、工程技術等職業,總體能看出記者收入居于各行業中流,同時地方差異較大,部分較高收入地區薪資中位數達到普通地區的兩倍以上。
職友網站數據來看,“看準網”顯示記者月收入平均值已過1萬,但一二線城市差距較大,北京地區平均值達到13597元,長沙則只有7428元,前者比后者高了約83%;“職友集”則顯示記者職業薪酬中拿6K-8K工資收入占比最多,達24.6%,對比本地區低10.4%,而一二線城市差距同樣巨大。
來源:職友集
綜合上述信息來源,當下記者收入情況基本呈現以下特點:
一,目前記者職業薪酬水平基本在屬于當地中游,但收入絕對數值已經多年缺乏增長,部分出現明顯下降;
二,對新入行的年輕記者而言,記者職業、地方傳統媒體的薪酬競爭力嚴重不足,發展前景不明朗,難以有足夠的吸引力吸納新鮮血液;
三,不同地區、不同級別媒體單位待遇差距巨大,一線城市、大媒體記者收入較高,而對廣泛的三四線城市地方媒體記者來說,只能月入四、五千甚至更少也確是現實。
媒體融合成效已現,人才激勵機制需跟上發展趨勢
對老記者來說,落差最大的地方在于自己十年前基本就是這個工資水平,在當時的收入基本是處于各職業金字塔頂端,但在媒體時代變遷的滾滾潮流中,并不是所有的媒體和單位都能適應和進化。
時間已經劃到2023年,整個傳媒行業在數年媒體融合的潮流下已經經過了一輪較為深入的調整。這從廣播電視行業的收入趨勢就能看出來:
2020年全國廣播電視行業統計公報顯示,傳統廣播電視廣告收入789.58億元,同比下降20.95%;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機構通過互聯網取得的新媒體廣告收入889.96億元,同比增長7.38%;
573家持證及70家備案機構網絡視聽收入2943.93億元,同比增長69.37%。其中短視頻、電商直播等其他收入增長迅猛,達2113.13億元,同比增長87.18%;
2021年的統計數據顯示:傳統廣播電視廣告收入786.46億元,同比下降0.40%;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機構通過互聯網取得的新媒體廣告收入2001.46億元,同比增長高達124.89%。
持證及備案機構網絡視聽收入中網絡直播、短視頻等其他收入增長迅速,達2620.60億元,同比增長24.02%。
以上數據背后的趨勢可以總結為:傳統廣播電視收入趨穩,視聽機構的新媒體收入爆炸式增長。
傳媒圈認為,在互聯網新媒體的沖擊下,過去多年以來傳統媒體下滑難止,但這一趨勢也明顯到了臨界點。媒體機構在新媒體市場的發展已經取得階段性成績,不少傳統媒體已經在這一輪融媒潮流初步解決自身業務發展停滯問題,真正步入到移動互聯網的媒體市場格局之中。
但與此同時不可否認的是,因為過去幾年來薪酬待遇不足,導致傳統媒體人才流失較為嚴重。
據《青年記者》吳湘韓、張紅光于2020年發布的《當前我國傳統媒體人才流失觀察》調查顯示,有64.46%的媒體人認為傳統媒體人才流失嚴重或相當嚴重,77.71%的媒體人認為收入低是導致傳統媒體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之一,記者以77.41%的比例成為傳統媒體人才流失的主要群體。
據該調研數據結果,傳統媒體人的月平均收入在5000元以下的最多,占比37.95%;月平均收入為5000-7000元的媒體人居其次,占比26.2%;月平均收入為7000-9000元的媒體人排名第三,占比15.66%;媒體人月平均收入在15000元以上的僅占3.01%。
再結合上文調查中三四線城市記者、年輕記者收入競爭力低下的現象,不難發現這的確是當下媒體發展面臨的一個問題:
在媒體融合轉型這個行業最需要創新、新鮮人才力量的階段,部分媒體目前的記者薪酬水平、收入結構的確沒能形成比較有效的激勵效果。傳統媒體人才流失這一難題需要更立體、多元的人才激勵機制,比如更明確、更廣的競爭空間,比如在薪資分配、績效激勵上更重實際效果,才能把年輕媒體人留在記者崗位上發揮價值。
換言之,如果只能拿著和保安差不多的4000塊工資,再有理想的記者恐怕也無法忽視茶米油鹽和車房的壓力,當然要考慮去“外面的世界”搏一把了。
Oh! no
您是否確認要刪除該條評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