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向善財經,作者 | 劉能
3月22日,妙可藍多發布了2022年財報。報告顯示,2022年公司實現營業總收入48.3億元,同比增長7.84%;歸母凈利潤1.35億元,同比下降12.32%。
早在2021年,妙可藍多就已經實現了44.78億元的營收規模,同時還保持著57.31%的營收同比增速。但現在一年過去了,妙可藍多卻僅增加了3.52億元的營收增長。
前后如此大的增長差距,妙可藍多到底遭遇了什么?奶酪消費行業又是否值得投資者長期投資跟進?帶著這些問題,我們不妨從妙可藍多的2022年財報中一窺答案。
四年來增速首次下滑,高增長時代結束了?
增速下滑,是這份財報透出的一個信號。
2019年到2021年,妙可藍多經歷了一個高增長時期,營收從17.44億增長到44.78億,年平均營收增長超過40%,到了2022年,增長節奏被打亂了。
從五年的時間尺度上來看,2018到2021年,公司營收分別同比增長24.82%、42.32%、63.2%、57.31%,到2022年,營收增速下降到7.84%,增速放緩。
增速下滑的另一面,是利潤下滑,2022年財報顯示,公司歸母凈利潤同比下滑12.32%。
進一步來看,下滑的原因可能在于兩點:行業因素影響,成本上升,經營因素影響,終端銷售可能不達預期。
行業因素方面,主要是受物流以及原材料成本上漲,公司的營業成本上漲。
從營收與成本的占比來看,2022年公司營收48.3億,營業總成本就來到了46.99億,占營收比比重達到了97%以上。換句話來說,高成本的影響下,48億的營收規??赡懿]有產生更多的實際利潤。
看成本,首先看費用。
對于消費類的上市企業來說,費用的支出可能會更直接影響到公司的營收、利潤表現,因為消費類企業大多是有營銷來驅動增長,廣告費花的是不是有效,這一點很重要。
費用支出上,銷售費用占到25%,在三費里面占比最高,而且比2021年同比上漲5%。對比營收來看,營收增長7.8%,營銷費用上漲了5%,這可能說明營銷增長對營收增長的拉動作用并不明顯。
從好的一面來看,考慮到2022年線下渠道的艱難,這個結果其實并不意外,公司沒有在營銷上燒太多錢,其實是一件好事。
另外值得肯定的是,面對2022年的艱難,公司管理層有意控制費用支出,可以看到管理費用同比有縮減,2022年管理費用約為2.4億元。
影響凈利潤的原因,更多的可能還是在原材料成本和物流成本。財報中,妙可藍多也表示,物流不暢、原材料價格上漲、競爭加劇、消費疲軟等因素影響到了凈利潤表現。
那么,這個影響究竟有多大?
首先,成本上漲導致經營成本上升,2022年公司營業成本同比增加14.9%,而這也影響到了毛利率表現。
2022年財報顯示,妙可藍多的毛利率近4年來首次出現下滑。數據顯示,公司毛利率下滑到34%,為近三年最低,2020年與2021年毛利率分別為38%以及36%。
考慮到2022年的實際情況,消費類企業受到影響也不可避免,毛利率下滑也在情理之中,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公司扣非凈利潤下降幅度達到了45%。
剔除資本溢價因素后,扣非凈利更能正確的反映出公司營業績質量,扣非利潤下滑這么多,可能意味著過去一年公司經營質量比想像中的更差。
存貨周期的變化似乎也在印證這一點。
一個值得注意的變化是,存貨的周轉天數和周轉率都在增長。
2022年,公司的存貨周轉天數增加到69.36天,而2021年則為51.62天。2022年公司存貨周轉率為5.19次,2021年為6.97次。
一般來說,周轉次數越大,周轉天數越少,表明周轉速度快。如果周轉天數增加,周轉次數減少,可能說明雖然市場在增長,但動銷的情況可能并不好,存貨可能有積壓的情況。
貨如果不好賣,再加上成本帶來的壓力,那么公司的現金流就可能不會太好。
現金流方面,2022年,公司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凈額為-2.05億,現金流為負。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對比前幾年的財報來看,此三年,妙可藍多的經營性現金流均超過2億元。
不過,現金流為負,也增加了流動負債帶來的壓力。財報顯示,2022年末,公司持有貨幣資金13.58億元,而公司的短期借款就有13.56億,如果公司接下來不融資的話,就可能需要變現部分金融資產來償債。
對于公現金流情況,公司財務總監蒯玉龍表示,“目前公司的現金流比較充裕,但結合未來公司發展方向也不排除進行融資的可能。”
天眼查APP顯示,妙可藍多此前已經經過多輪融資,接下來,妙可藍多會不會再融資?融資成本會不會有新的變化?這些問題都值得持續關注。
奶酪第一股,抽刀揮向更強者?
俗話說,“春江水暖鴨先知”。
作為國內奶酪第一股,妙可藍多的即時營養和家庭餐桌、餐飲工業系列營收占比的此消彼長,其實在一定程度上也折射出了行業風向的轉變,即奶酪零食化邏輯可能不再具有想象力,回歸更廣闊的餐飲邏輯才是下一階段決定奶酪行業和妙可藍多估值的關鍵所在。
當然,這里并不是說奶酪棒品類已經沒有了增長空間。事實上,隨著常溫奶酪技術的突破,不僅一二線城市奶酪消費的市場滲透率將得到進一步提升,更重要的是廣大三四線下沉市場也有了奶酪棒掘金的可能,這部分的增長或將繼續。
但問題是,如果再算上當下日益擁擠內卷的行業競爭因素,單一且同質化嚴重的奶酪棒品類幾乎快到了一眼能望到頭的增長天花板階段,能帶給妙可藍多的想象力的確有限。
不過即便如此,奶酪棒也只是奶酪零食品類中的一員,但為什么我們卻能以此佐證奶酪零食化邏輯失去了想象力?
主要有兩點:一是從發展歷史來看,奶酪制品其實很早就已經隨著百吉福等外資企業進入了國內市場,并且經歷過多種嘗試,但或許是受制于飲食習慣不同,又或者說消費能力不足的問題,一直未能實現消費普及。最終,只有奶酪棒在妙可藍多的“重營銷玩法”下跑了出來。
由此可見,市場和消費者對于奶酪零食已經有過一輪的淘汰選擇,勝出的似乎只有奶酪棒一種。
二是從零食產品視角來看,無論是奶酪棒還是其它奶酪零食,幾乎都只是產品形態、口味的輕加工創新,幾乎沒有額外的核心競爭力,這是零食行業固有的弊端。事實上,以現在爆火的奶酪棒為例,同樣很早以前就已經出現,但妙可藍多之所以能將其發揚光大,不在于產品有了多大的創新升級,而很重要的一點在于妙可藍多比外資奶酪品牌“更會營銷”。
所以即便妙可藍多找到了第二個“奶酪棒”零食,但低門檻的產品特性和多競爭的行業環境,都使得其很難再借此實現“一夜暴富”。
在這種情況下,妙可藍多也只能抽刀揮向更強者,也就是啃硬骨頭,走“餐飲邏輯”。
其實從資本估值的角度看,此前不少投資者看中的就是國內還未成熟的奶酪市場的潛力以及妙可藍多在國內奶酪市場的地位。投資預期是妙可藍多以奶酪棒為切入口,進而實現像歐美或日韓國家一樣的奶酪主食化、餐飲化普及,所以彼時的市場愿意給妙可藍多以高估值支撐。
但結果卻是,整個奶酪行業始終在狹小的奶酪棒品類上卷生卷死,最為期待的奶酪餐飲化卻始終沒見進展,那么其估值腰斬自然也就在所難免。
為什么市場會出現這種嚴重偏科的情況?
據向善財經觀察,或許是因為在當下不成熟的奶酪消費環境下,妙可藍多們走奶酪餐飲化邏輯,就意味著其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將面臨著“投入大,見效慢”的轉型陣痛期。
據了解,奶酪的餐飲邏輯主要分為兩類:2B的餐飲工業領域和2C的家庭餐桌領域。
對于前者,因為奶酪在最初進入國內市場的時候,其主要的銷售途徑就是快餐店、烘焙店以及西餐廳等餐飲渠道,所以B端奶酪消費市場相對成熟,但這也導致其市場格局較為穩定,主要被恒天然等外資品牌靠著先發優勢掌握了行業主動權。
比如在2016年,恒天然就推出了專門服務于B端餐飲渠道的“安佳專業乳品專業伙伴”品牌。而按照其官方的說法,中國人每吃掉兩個比薩或兩塊乳脂蛋糕中,就有一塊用到了恒天然的乳制品。
如此一來,妙可藍多們想要擠進B端奶酪餐飲工業市場,幾乎只能靠渠道供應鏈帶來的成本優勢,去打價格戰競爭。而這也意味任何想要闖進B端奶酪餐飲工業領域的外來玩家們,幾乎都要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面臨賠本賺吆喝的情況。在這方面,妙可藍多奶酪餐飲工業板塊下滑的毛利率或許已經佐證了這一點。
至于后者,雖然奶酪在我國古代早已有之,但受制于價格、口感和冷鏈運輸條件等多方面因素影響,大部分國人并未養成食用奶酪的習慣。所以在我國的“家庭餐桌”消費場景中,奶酪的使用頻次和地位并未如西方國家一樣,提升至米面糧油或油鹽醬醋茶一樣的、生活不可或缺的調味品或主食層次。
面對這種情況,品牌企業所能給出的解決方法也很簡單,就是營銷,即在潛移默化中引導人們改變日常飲食習慣。
在這方面,相信不少人都曾在電梯廣告里看到過妙可藍多邀請明星孫儷,做的那支“營養早餐加一片、面包加一片……”的奶酪片廣告語。從客觀來看,妙可藍多的營銷思路很好,但是想要借此快速實現規?;占皡s還有待商榷。
因為在向善財經看來,奶酪的家庭餐桌場景為什么難普及?拋開價格不談,很重要的一點在于大部分傳統父母長輩,并不熟悉如何使用奶酪片烹飪,而“見多識廣”的年輕人們雖然愿意嘗試,但本身卻又不是高頻做飯的人群,做飯與不做飯、會用奶酪和不會用奶酪的消費人群的割裂自然會進一步妨礙奶酪的家庭餐桌使用場景的落地普及。
很明顯,妙可藍多們奶酪餐飲化營銷需要引導教育消費者的點還有很多,甚至要把營銷點前置到奶酪的美食烹飪教學層面,毫無疑問,這是個長期投入的大工程。
但對于始終走在行業最前沿的“奶酪第一股”妙可藍多來說,這恐怕也是其無法繞開的一道必答題。
所以在此期間,最考驗妙可藍多的反而是如何在營銷投入與凈利放緩之間,找到可持續探索的收支平衡點,努力撐到下一個奶酪棒的市場爆發時刻……
Oh! no
您是否確認要刪除該條評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