鈦媒體:引領未來商業與生活新知 http://www.hotchengdu.com 鈦媒體致力于成為全球財經科技信息服務平臺,形成了“新媒體、全球技術專家網絡、科技IP與創意產品服務、科技股數據服務”四大業務板塊和“鈦媒體國際”業務布局,現已成為國際領先、國內極具影響力的財經信息服務商和新媒體標桿之一。 Thu, 30 Mar 2023 13:46:18 +0800 zh-CN hourly 1 http://www.hotchengdu.com 相較阿里1拆6,我更關心88VIP還能不能愉快的使用 http://www.hotchengdu.com/6469471.html http://www.hotchengdu.com/6469471.html#comments Thu, 30 Mar 2023 13:35:00 +0800 壹覽商業 http://www.hotchengdu.com/6469471.html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壹覽商業,作者|成如夢、駱麗蘭,編輯|木魚

“比起集團的未來走勢,我更關心88VIP能否正常使用”95后的88VIP深度會員李洋洋感慨道。

3月28日,阿里巴巴集團宣布大規模改組計劃,未來將設立六大業務集團和多家業務公司。

調整后,六大業務集團獨立經營,自負盈虧。各業務集團將成立各自的董事會,并實行業務集團董事會領導下的CEO負責制,這些業務集團的CEO將不再直接對張勇匯報,且被允許“單獨上市”。

六個業務集團分別是云智能集團、淘寶天貓商業集團、本地生活集團、菜鳥集團、國際數字商業集團、大文娛集團,它們覆蓋的具體業務包括:

  • 云智能集團,張勇(逍遙子)兼任CEO。主要業務包括:阿里云智能、釘釘、天貓精靈、達摩院等。
  • 淘寶天貓商業集團,戴珊(蘇荃)出任CEO。主要業務包括國內電商業務大淘寶(淘寶、天貓、阿里媽媽)、B2C 零售事業群、社區團購業務淘菜菜、淘特和國內貿易(CBU)等。
  • 本地生活集團,俞永福擔任CEO。主要業務包括高德、餓了么等。
  • 國際數字商業集團,蔣凡擔任CEO。主要業務包括東南亞電商平臺 Lazada、幫助商家在海外賣貨的全球速賣通(AliExpress)、國際貿易(ICBU)等。
  • 菜鳥集團,萬霖將擔任CEO。
  • 大文娛集團,樊路遠(木華黎)擔任CEO。主要業務包括優酷、大麥、阿里影業、夸克、UC等。

此次變革意味著,在阿里集團內部,各個業務板塊、責任將更加明確。各個業務的CEO需要對業務的經營全局負責,因地制宜制定不同的業務策略,應對市場的新競爭。每一個阿里人所處的位置都可能會隨之發生變化。

與此同時,當集團內部所有的業務板塊開始自負盈虧,各自為戰之后,結合了大文娛板塊的優酷、夸克會員,本地生活板塊的餓了么、高德會員,淘寶天貓板塊的購物95折,以及戰略合作的網易云音樂會員等權益的88VIP,將面對著從跨部門合作到跨集團合作這一巨大變化,也將迎來新的挑戰。

而這也正是李洋洋最關心的部分。

88VIP:阿里式全家桶會員

據了解,88VIP是阿里生態下的“一卡通”會員體系,于2018年8月8日上線之初,88VIP會員就結合了優酷、淘票票等大文娛項目;餓了么、高德打車等本地生活項目,幾乎調動了阿里生態內所有電商平臺資源的部門,直營平臺的購物折上95折反而成為一種輔助。

據財報顯示,截至2022年6月30日,阿里集團一共有2500萬名88VIP會員,每名會員的年均消費額超過過57000元。

從優惠范圍和力度來看,88VIP確實更像一個讓利行為。李洋洋是88VIP的老用戶,她告訴壹覽商業,最初吸引她的是包含在卡內的網易云黑膠年卡、優酷會員,花88元就能享受價值138、198的全年會員,感覺就能回本。過去一年,李洋洋通過88VIP省下了1361元。

88VIP提供的服務類型多元,使得其性價很高。但這些“性價比”實現背后,是88VIP作為阿里巴巴的基石性項目,高度協調阿里系資源為前提的。

阿里內部曾展露對于88VIP的目標和愿景:“如果未來中國消費者在主流消費生活中只需要一張卡的話,只需要一張88VIP的就夠了。”由此可見,88VIP在阿里戰略意義之高、各部門合作之密切。

“用戶要什么,88VIP就安排什么。”阿里88VIP業務負責人路微曾對外透露。百聯咨詢創始人莊帥也曾表示,淘寶88VIP的捆綁權益中,很多可以通過阿里內部不同事業部之間的協同實現。88VIP項目在部門之間的協同幾乎為默認啟動,而實現方式或低價、或資源置換零成本合作等。

然而,至今為止,88VIP仍處于虧損狀態,以88元年費計算,2500萬名會員直接給平臺帶來僅22億元會員費收入,顯然無法和平臺的投入相比。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天貓平臺營運事業部總經理家洛曾說過:“88VIP從推出之日起,就一直在虧很多錢”。盡管如此,在阿里內部88VIP項目算得上“佛系”,沒有硬性的KPI要求,會員用戶的增速也非直接目標,而是作為一項至少十年以上的長期計劃存在。

從目前來看,淘寶天貓、大文娛的優酷、本地生活的餓了么等,是88VIP的最大受益者。各自拆分后,各個兄弟之間的合作就有了利益的權衡。

88VIP還能愉快的續費嗎?

路微在接受采訪時曾表示,88VIP的頂層設計,是希望把阿里巴巴最具有消費能力、最具有忠誠度的用戶聚集起來,給他們提供最好的服務、體驗和權益,讓他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能體驗到阿里巴巴所帶來的有品質的感受。

但在外界看來,88VIP所承擔的主要責任是將所有對淘寶天貓的好感,轉化到其他平臺。換句話說,也就是讓會員流水比重很大的核心電商業務給大文娛、餓了么這種集團邊緣業務輸血。

2018年88VIP上線的時候,阿里還是電商領域的絕對第一。那一年,拼多多GMV(商品成交額)不到5000億元,不足阿里國內電商GMV的10%。

88VIP將淘寶天貓和其它不賺錢的業務綁定在一起,將淘寶天貓的用戶轉化到其它平臺,完成全生態的用戶鎖定。

但如今這家公司的核心電商處境已經大不相同。環伺的競爭對手正在快速長大,看上去比它更有戰斗力和野心,而它自己各方面的增速都在放緩甚至減少。核心電商板塊需要做的是更多的專注到自身的業務。

根據 QuestMobile 的數據,過去一年(2022 年 2 月 - 2023 年 1 月),拼多多 App 的月均日活躍用戶數已經穩定超過了手淘 App。據公開的數據顯示,拼多多2022年GMV超過3萬億元,占據阿里國內電商業務35%以上。

更為嚴峻的是,它最核心的收入來源,以淘寶天貓為主的國內電商廣告和傭金收入已經持續下滑,去年四季度這部分收入減少9%。

在過去,淘寶天貓在國內電商具有極強的品牌心智,所有對天貓、淘寶的好感,還有潛意識里的一些認知也會被轉化到其它平臺。2021全年,阿里的年活躍用戶8.82億,這也意味著很大程度上都是淘寶天貓在輸血其他業務。

但當核心業務帶來的收入開始變少,各個業務部門自負盈虧之后,88VIP包含的各個業務又該如何權衡?

對于核心電商淘寶天貓來說,一方面需要將更多的精力用來關注自身的業務,而不是給這些對用戶來說不夠性感的業務輸血;另一方面,淘寶天貓也需要88VIP中存在更多的權益,吸引更多的付費用戶,反哺到主平臺,刺激更多的用戶提高在電商方面的消費,維持1000的淘氣值。兩者間如何權衡是淘寶天貓需要做出的決策,也是吸血最多的大文娛、餓了么最要做出的選擇。

對于大文娛集團來說,未來十分危險。在財報中,阿里集團將天貓的88VIP列為大文娛業務付費用戶增長的主要動力之一。但在集團的支持下,該業務仍然在持續虧損,去年四季度營收下滑6%。

據《2021中國網絡視聽發展研究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12月,愛奇藝、騰訊、優酷月活數分別為5.0億、4.9億、1.7億,芒果TV和嗶哩嗶哩MAU分別達到了1.9億、1.8億。

通常情況下,付費會員數與月活數成正比,缺乏優質內容支撐的優酷已然掉隊。同時這也意味著優酷對88VIP的拉動效應不明顯。但財報顯示,88VIP促進了大文娛業務付費用戶的增長,這也意味著對整個其它的業務來說,大文娛板塊很可能是一個拖后腿的存在。

在未來,如果優酷在自負盈虧之后有能力將內容業務做的更好,88VIP將會影響優酷付費會員部分的收入,相反,則會成為淘寶天貓集團的負擔。

對于本地生活部分也是同樣的道理。如果餓了么和高德能夠保持強勁發展,肯定更希望能夠保持獨立發展,如果需要淘寶天貓進行引流,那么他們對于核心電商業務來說就是一個累贅。

對于88VIP的評價,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家洛曾說過:“這是一個做不到盈利的項目。”

未來,這個不盈利的項目將如何分配也是一個阿里集團需要考慮的一個問題。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
http://www.hotchengdu.com/6469471.html 0
2025年電動車滲透率70%,激進還是保守? http://www.hotchengdu.com/6469433.html http://www.hotchengdu.com/6469433.html#comments Thu, 30 Mar 2023 13:09:00 +0800 能鏈研究院 http://www.hotchengdu.com/6469433.html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能鏈研究院

2025年,中國每賣10輛乘用車中,就會有7輛是電動汽車,即新能源車滲透率突破70%。

這是理想汽車CEO李想3月25日拋出來的大膽預測。他還描述了電動汽車對燃油車的進攻順序:

第一步:二線的自主品牌、合資品牌、奢華品牌;第二步:一線的合資品牌;第三步:一線的豪華車品牌。期間,自主一線品牌會完成新能源的自我替代,超豪華品牌和超跑品牌不受影響。

汽車市場本質上是個零和博弈游戲,有人歡喜就有人愁。

能鏈研究院認為,新能源車滲透率之“重”在于,新能源車“降維打擊”后,隨之而來的將是車企競爭格局的更迭,以及建立在燃油車大廈之上的4S店、汽配城、零部件供應等上下游產業鏈條的崩塌。

滲透率之“爭”,跨越30%鴻溝后會加速?

有關新能源汽車新車滲透率的預測,行業里有不同的版本。

但從2016年開始,無論是主機廠還是第三方機構、政府相關部門,對新能源汽車銷量、滲透率的預測都偏保守,每一次都被遠遠甩在后面。

最早發布的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 年)》中明確提出目標:新能源汽車將在2025年滲透率達到 25% 。事實上,2022年中國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就達到了25.6%,提前三年達成目標。

由于新能源商用車的滲透率剛剛越過10%,滯后于乘用車,所以乘用車的新能源滲透率要高于整體。按乘聯會數據口徑,2022年乘用車滲透率為27.6%,較2021年提升12.6個百分點。乘聯會專家預測,2023年,新能源乘用車銷量850萬輛,狹義乘用車銷量2350萬輛,年度新能源滲透率將達到36%。

乍一看,理想汽車CEO李想給出的“2025年乘用車滲透率70%”的論斷,過于激進了。

假設中國汽車銷量以6%的復合增長率增長,2025年銷量將超過3200萬輛,如果按2700萬的乘用車銷量計算,70%的滲透率意味著,2025年新能源乘用車銷量達到1800萬輛的量級。

李想做出這個判斷,實際上是基于行業里著名的鴻溝理論。

1991年,杰弗里·摩爾提出跨越鴻溝理論,指的是高科技產品在市場營銷過程中,早期市場與主流市場之間存在著一條巨大的“鴻溝”,能否順利跨越鴻溝并進入主流市場,是一項產品或技術能否被大眾所接納的前提。

新能源汽車就是這樣一個新生事物,李想所表達的意思是:一旦電動汽車滲透率突破30%,就會跳過鴻溝,進入加速增長階段,并迅速在市場中鋪開,并被消費者所認可。

今年2月,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苗圩也曾預測,按照2022年25.6%的滲透率來看,達到50%以上的時間也會大大提前,甚至不需要到2030年,就可以實現。2035年新能源汽車滲透率達到80%、90%的水平,這是極有可能的。

但歐洲市場的德國、英國等國家,卻在30%一線苦苦“掙扎”。30%的滲透率,有人認為是鴻溝,跨過去會豁然開朗,有人認為是短期的天花板。

能鏈研究院數據模型預測,2023年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有望達900萬輛,滲透率33%,但2024、2025年的滲透率會達到45%、50%,對應新能源汽車銷量分別為1350萬輛、1620萬輛。考慮到商用車滲透率較低,2025年國內乘用車滲透率有望達到55%-60%。

滲透率之“重”,車企的冰與火

不僅僅是中國,歐洲、美國甚至全球,滲透率之“重”,就如推倒的第一張多米諾骨牌。

為什么全行業都在“糾結”滲透率這個指標呢?因為牽一發而動全身。

這既關乎到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達成,同時對政府制定新能源產業支持政策、充電基礎設施建設計劃等有指導意義。

此外,車企進行油電兩個“賽道”的切換,加油站向綜合能源補給網絡升級,以及大功率充電樁、有序充電、車網互動(V2G)、虛擬電廠、儲能等創新技術的應用和示范,滲透率也有重要參考價值。

最近,從湖北武漢東風雪鐵龍點燃的燃油車降價促銷潮,一下子裹挾進30多個品牌“參戰”,踩踏式“出逃”。以及日系、法系等合資品牌的“慌不擇路”,深層次的原因都在于沒有“參透”這個指標,過于保守。

顯然,比亞迪看懂了新能源汽車替換燃油車的趨勢。

所以,早在2022年就宣布停售燃油車,是中國乃至全球首個停產燃油車的品牌,當時被“保守派”認為過于激進。

2022年,比亞迪銷售了186萬輛新能源汽車,市占率為27%。進入2023年1-2月,比亞迪再進一步。按乘聯會統計數據,比亞迪新能源乘用車在國內整體銷量中,占比已經達到48%,幾乎占到了半壁江山。

最新的預測顯示,2023年比亞迪新能源汽車銷量將達到250萬輛的高度。

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傳統燃油車為主的德國政府及大眾、寶馬等車企,還在聲嘶力竭地反對歐洲議會通過的《2035年歐洲新售燃油轎車和小貨車零排放協議》,試圖延續傳統汽車工業的優勢。不過,3月29日,歐盟已正式批準2035年起禁售化石燃料新車。

保守的已黯然退場,激進的直上云霄,車企的“冰與火”,皆源于此。

滲透率之“觴”:城頭變幻大王旗

保守就會喪失機會。

受影響的除了車企,還有4S店、汽配城、二手車市場等產業鏈下游,以及過去幾十年形成的城市間的“汽車城”競爭格局。

4S店模式是傳統燃油車時代的產物,集整車銷售、信息反饋、零部件供應及維修保養于一體,每個部分的投入成本都相當高昂。新能源汽車的勢如破竹,首先受到沖擊的除了車企、加油站,還有4S店、汽配城。

對于年輕人群來說,他們選車已經不局限于傳統4S店、經銷商,商場、購物中心才是他們的集中地。所以,幾年前比亞迪、蔚來、理想汽車等一眾新能源車企就已經布局大型商城、購物中心,設立了面積更小、以銷售新車為主要功能的mini店。

而且對4S店、汽配城來說,燃油車零部件數量多、系統復雜,故障率更高,意味著更長的鏈條,更多的生意。

但新能源汽車改變了這一切。

來源:網絡

傳統燃油車有復雜的發動機、變速箱,多達3萬多個零部件。新能源汽車沒有這兩個“大件”,零部件數量直接砍掉不少。取而代之的是電池、電控、電驅,特別是一體化壓鑄技術的普及,既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生產效率,同時也進一步壓縮了零部件數量。

特斯拉在得州的超級工廠,一輛Model Y的生產周期只有10小時,通過工藝上的進步,采用車身前、后一體化壓鑄成型,前后底板的零部件數量從171個減少到2個,焊點數量更是減少超過1600個。

這種“降維打擊”會直接波及到4S店、維修保養、汽配城。

切換到新能源汽車后,除輪胎等易耗件外,維修保養市場空間將被大幅壓縮,難以再維持4S店售后及第三方維修高企的成本投入。

雖然目前車企的營銷和銷售渠道仍高度依賴于4S店、經銷商,但隨著燃油車主機廠行業地位的更迭,新能源汽車將逐步擺脫4S這種沉重模式,4S的諾基亞時刻已然不遠。

數據顯示,過去三年,因為各種原因退網的4S店數量越來越多,僅2022年就超過了1379家。經營方面,已經有不少4S店處于虧損邊緣,利潤下滑。此輪燃油車清倉式降價,讓本就利潤微博的4S店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

2023年,建立在燃油車基礎之上的4S店、維修保養體系等下游進一步坍塌,倒閉潮或將上演,而上游的零部件供應也會被重塑。只有激進一些,擁抱和全面轉型新能源汽車賽道,才更有未來。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
http://www.hotchengdu.com/6469433.html 0
頂流露營,這個春季遇冷? http://www.hotchengdu.com/6469374.html http://www.hotchengdu.com/6469374.html#comments Thu, 30 Mar 2023 13:00:00 +0800 雷科技leitech http://www.hotchengdu.com/6469374.html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雷科技

如果說這兩年有哪一項戶外活動是真正的“頂流”,那么“露營”必定榜上有名。根據小紅書在2022年公布的數據,“露營”話題在2021年實現快速增長,在2022年實現了“火爆出圈”。毫不夸張地說,只要郊外有一塊平整的草地,那么必定會有露營人群的身影。

2021年,艾媒咨詢曾公布一項數據,指出中國露營經濟核心市場規模達到747.5億元,同比增長62.5%;帶動市場規模為3812.3億元。同時預測,到2025年中國露營經濟核心市場規模將上升至2483.2億元,帶動市場規模將達到14402.8億元。

乍一看,露營只是一項簡單的戶外活動,甚至是“低成本”的,但實際上多個產業鏈已聞風而動。比如說,有一些老板會物色地理位置良好的郊外用地興建“露營中心”,向消費者收取管理費用,同時出租露營必須用品;露營帳篷、天幕、桌椅等周邊產品快速興起,也帶動了露營專用產品的誕生。

在這個現象級的社會現象面前,一些曾是“毫無關聯”的消費電子產品也乘著露營熱潮的東風進入到大眾視野,比如戶外電源等就在2022年成為了真正的“明星產品”。2022年7月,適逢618購物節后有數據統計顯示,戶外移動電源成交額同比增長超10倍。除了戶外電源之外,便攜式音像、便攜式投影儀等數碼產品也紛紛進入大眾視野,成為諸多企業“掘金”的新賽道。

但,這些“輝煌”終究是屬于2022年了,我們想知道的是,2023年所謂的露營熱潮是否能夠延續,而這些沾光的消費電子產品,能不能真正成為風口上的豬。

2023,“露營熱”不熱了?

對于“露營”一詞的熱度,大家可否有什么直觀感知?除了身邊越來越多的朋友在朋友圈里曬出露營活動的照片外,社交平臺上的“飽和式轟炸”或許也能讓你感知到,露營是真的火了。

通過百度指數我們可以見到,“露營”一詞的熱度在2021年到2023年間有一個明顯的上升過程,搜索指數從低峰時的不足400攀升到高峰時的3300,翻了約10倍。同時我們需要注意,露營現象真正火爆的“大本營”并非百度,而是以小紅書、抖音為主的UCG平臺。據小紅書官方數據,到2022年7月中旬為止,“露營”相關關鍵字已有394萬+篇筆記,抖音在2022年8月發布的數據也顯示,“一起露營吧”話題播放量達到8.2億次,露營內容累計播放超274億次。

(圖片來源:百度指數)

更難得的是,2022年全國受制于防疫政策,其實戶外活動是相對受限的?;诖擞腥苏J為,2023年防疫政策松動,且在本輪疫情基本結束的大環境下,2022頗有“按捺不住之勢”的露營活動或能取得更好成績,真正成為席卷全國的“全民運動”,帶動產業規模更上一層樓。

但就實際情況來看,事情似乎并非我們所愿。

還是看百度指數,可以見到冬季之后“露營”關鍵字的搜索指數回落明顯,雖然入春之后有所回升,但能否回到2022年中的高峰暫未可知;在小紅書上,去年已經有394萬+的相關筆記,但小雷現在一看,如今在小紅書上的筆記數量反而減少到了360萬+篇——甚至連保持原來的數量也做不到(截止時間為3月3號)。

個人認為,背后的原因一方面是小紅書不斷地在清理一些違規筆記,另一方面則是冬季的到來讓露營筆記基本處于0增長的情況,一來一回便導致了小紅書上相關筆記數量的“負增長”。

看來,過去的冬天的確讓露營熱情有所消減,但這也折射出戶外運動那非常強烈的季節性和時效性。但相對來說,露營和其他戶外運動相比在適應性上已經是強得多了,比如沖浪、滑雪等戶外運動對季節和場地有著更高的要求,且對技巧要求更高,注定難以普及。

相對的,露營活動在一年中三個季節均可進行,春天賞花,夏天賞夜,秋天賞葉,各有所得;不需要太多專業技巧,只需要找到合適的環境就可開展,靈活性更高。不過,實際上露營活動的興起更多是因為“從眾心理”或者說“跟風效應”,因此露營熱潮能否在2023年繼續延續的關鍵,除了出行政策、產業鏈配套外,還是得看UCG平臺上是否有持續的內容產出,吸引潛在用戶參與到這項活動中。

露營熱能持續多久?一線廠商最清楚

露營熱潮能火多久,因此受益的廠商應該比我們更加關心。就以前文提到的戶外電源來說,露營活動的爆紅帶動了戶外電源走入我們的視線,銷量也是一路猛增,度過了“如夢如幻”般美好的一年。

不過在采訪中,安克中國區品牌副總裁、戶外電源業務線負責人李龍對雷科技表示,2023年針對戶外電源的整體發展走勢,預測增速會出現一定的下滑。個人認為,2022作為戶外電源大爆發的關鍵年度,創下歷史最高增速并不奇怪,而隨著露營熱潮的趨于理性,依傍露營熱潮走紅的戶外電源會出現增速下滑自然也不奇怪。

另外,小雷也采訪了一些和露營活動更直接相關的行業人士,包括在廣州某地投資開設收費露營營地的老板坤哥。坤哥向雷科技表示,2023年雖然疫情已經全面放開,但目前為止前來露營的消費者數量整體上較為平穩,并未出現預期中的人流量上升。

只不過,對于這種現象坤哥也并未給戶外露營“判死刑”,而是猜測可能是“黎明前的黑暗”,相信隨著時間推移會有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愿意前往付費露營場地,自己還是有機會的。甚至,坤哥已經開始擔心未來行業競爭會非常激烈,正在著手準備升級一下營地內的一些硬件設施。

根據小雷個人的觀察,雖然沒有直接見到露營市場的變化,但的確見到了付費釣魚管理場變得更加火爆。如果從這些線索來看,露營活動在2023年的確談不上“過氣”,但長遠來看小雷依然覺得“沒有底氣”。

在我們看來,“沒有底氣”的原因也非常簡單,說到底“露營熱潮”是一種“社會流行心理”,而社會流行心理具有迅速性、時代性和下行性三大特征,簡單來說就是“來得快去得也快”。

比如說,兩年前社交網絡上、現實生活中最熱的流行趨勢必然是“釣魚熱潮”,以“天元鄧剛”為代表的頭號釣魚類賬號“火出圈”,在國內引發了持續半年的釣魚熱潮。但是,這股熱潮也僅持續了不到一年時間便回歸平靜,在百度指數上“鄧剛”關鍵詞的搜索趨勢變化也說明了這一點;“天元鄧剛”的B站視頻播放量,也從鼎盛時期的破百萬,回落到如今十萬左右。

(圖片來源:百度指數)

換言之,現在大紅大紫的露營熱潮會不會變成下一個“釣魚熱潮”其實誰都不知道,我們更不知道下一個熱潮會在什么時候到來,具體會是什么。不是每一家廠商都能有準確捕捉時代機遇的嗅覺,對他們來說所謂的“露營熱潮”也不過是一場豪賭罷了。

露營熱潮想要長久,還缺一些東西

個人認為,戶外活動作為一個寬泛的大品類有著長久發展的潛力,不管這股“露營熱潮”能夠維持多久,但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行業的發展,也培養了一定的用戶習慣和認知。還是以之前的釣魚熱潮舉例,雖說維持的時間不久,但確實地推動了中國漁具品牌的發展,更多人認識到釣魚,也讓更多廠商找到了商機。

不過,以露營為核心的戶外活動想要從“社會流行”變成穩定發展的商業品類,最重要的還是“規范”二字。建立起一套良性循環的商業模式,規范管理相關產品和制定標準,才是長久之計。

目前來看,“露營”這一活動在商業化上依然比較薄弱,絕大多數的露營場地都是野外區域,由用戶自行發現、尋找所得。這會導致幾個問題,比如說露營場地不太可能有規范的管理,舒適性、衛生表現、安全性等得不到有效保障。

據小雷了解,目前有一些商家會租賃一定面積的土地并投入資金改造、規范管理,將其打造成有人管理、有商業運營的“露營營地”,靠入場費和相關增值服務盈利。但相對來說,這種模式并非主流,且市民接受度仍存在疑問——大多數用戶,可能還是更青睞所謂的“接觸大自然”,尋找野外場地進行露營活動。

當然,戶外活動的主體從來都是“免費”的那部分,但只有出現穩定的商業模式,商家自發組成商業聯盟,才能更有效地促進行業的規范化。另外,由于商業露營場地的增多,也必然會形成露營產品的采購鏈,采購過程中也肯定會促進露營相關產品的自我優化,良性的商業模式出現后,標準的落地就只是時間問題。

最后落到露營產品上,也正如我們所說產品的規范化、標準化非常重要,但迄今為止無論是戶外電源也好,相關的露營配套產品也好均缺少行業規范的約束,既存在兼容問題也存在安全問題。

2022元9月,互聯網上一則名為“3000買的移動電源充電時連續爆炸”新聞登上熱搜,引發廣泛關注。小雷認為,如果購買的是品牌的戶外電源,因為有著完善的生產檢驗流程所以安全性大多過關,不太可能存在質量問題。但問題在于,市場缺乏對應的監管和規范,讓很多小牌子甚至是雜牌戶外電源流入市場,且消費者普遍缺乏充分的市場教育和品牌認知,很容易買到這種劣質產品,從而帶來安全風險。

好消息是,由工信部制定的行業性質標準《便攜式鋰離子電池儲能電源技術規范》即將發布,宣告中國戶外電源行業的規范化上了一個臺階。不過,這對于整個露營市場來說還遠遠不夠,我們希望見到的是更多相關產品的規范出爐,讓戶外露營變成更安全、體驗更加出色的消遣活動,為生活增添色彩。

長遠來看,戶外露營盡管熱度始終會散去,但在短短的兩年時間里已經刻進了用戶的認知中,至少不再“小眾”了。有了如此的群眾基礎,隨著時間的推移戶外露營始終會走上規范發展之路并不斷提升體驗,行業玩家們仍有機會從中分一杯羹。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
http://www.hotchengdu.com/6469374.html 0
英特爾新款144核服務器芯片提前到明年上市,股價隨即大漲7.6%|硅基世界 http://www.hotchengdu.com/6469039.html http://www.hotchengdu.com/6469039.html#comments Thu, 30 Mar 2023 12:36:07 +0800 林志佳 http://www.hotchengdu.com/6469039.html 英特爾參加2022年上海舉行的第五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圖片來源:鈦媒體App編輯拍攝)

英特爾參加2022年上海舉行的第五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圖片來源:鈦媒體App編輯拍攝)

隨著ChatGPT和大模型引發人工智能(AI)算力需求不斷提升,芯片巨頭英特爾(Intel,NASDAQ: INTC)也加速調整和提前推出數據中心與服務器芯片產品。

鈦媒體App 3月30日消息,今天凌晨鈦媒體App參加的英特爾數據中心進展網絡研討會上,英特爾執行副總裁桑德拉·里維拉 (Sandra Rivera) 宣布至強Xeon服務器CPU(中央處理器)的最新路線圖:

  • 目前量產的第四代英特爾至強可擴展處理器(Sapphire Rapids),已實現超過50家主流OEM和ODM廠商均出貨,產品設計已達450個以上;

  • 第五代英特爾至強可擴展處理器(代號 Emerald Rapids)今天公布,目前正向客戶提供樣品,并計劃于2023年第四季度進行交付,量產驗證正在進行中;

  • 英特爾還將轉向更先進的生產技術,今晨推出基于Intel 3(4nm)制程、144個計算內核、第一款能效核(E-core)處理器Sierra Forest,第一批樣品已經交付,計劃在2024年上半年上市。該處理器比AMD的128核EPYC Bergamo芯片內核密度更高,以用于云計算的工作負載;

  • 英特爾還將推出與Sierra Forest共享一個平臺的Granite Rapids,樣品正在向客戶提供、反饋良好,但具體上市時間未透露,市場認為最快明年推出;

  • 另一款英特爾Sierra Forest續代能效核處理器Clearwater Forest,將于2025年上市,采用Intel 18A(1.8nm)制程工藝制造,跳過前一節點超出市場預期,有望在該處理器實現制程領先。

受今晨消息的影響,英特爾股票大漲7.6%,創下自去年11月以來的最大單日漲幅。截至美股19日收盤,英特爾股價報收31.52美元/股,市值1303.98億美元。2023年初至今,英特爾股價上漲了17.92%。

據悉,IDC數據顯示,英特爾在全球服務器市場的份額一直保持在90%以上,但AMD自從推出基于Zen架構的EYPC系列服務器后開始不斷侵蝕英特爾的地盤,截至2021年H1,AMD服務器出貨量占比超過10%,英特爾市場份額下降至70%以上,并削弱了后者收入和利潤。如今,英特爾CEO帕特·基辛格 (Pat Gelsinger) 正試圖通過奪回服務器芯片領域的技術領先地位,來挽回損失的市場份額。

據Rivera提供的數據,英特爾認為五年后,數據中心與服務器芯片市場的規模將達到110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7585億元)。另外,隨著通用計算(主流為CPU)和加速計算(目前主流為GPU和專用加速器)的市場需求不斷增長,到2027年,邏輯芯片的市場規模將超過400億美元,AI 芯片和數據中心芯片領域依然有廣闊的市場前景。

鈦媒體App了解到,目前服務器內部芯片主要包括CPU、GPU(圖形處理器) 、存儲芯片等,其中,大模型所需的英偉達A100/H100 GPU大部分都會搭配英特爾至強CPU產品。2022年,英特爾數據中心和人工智能(DCAI)業務收入達192億美元。
英特爾數據中心與AI產品技術演進和路線圖(來源:英特爾)

英特爾數據中心與AI產品技術演進和路線圖(來源:英特爾)

此次公布的最新至強處理器進展,其中最受關注的就是英特爾第一款基于Intel 3制程的能效核(E-core)處理器Sierra Forest,以及后續18A處理器Clearwater Forest。

具體來看,英特爾E-Core系列由僅具有較小效率核心的芯片組成,而Sierra Forest將擁有每插槽144個內核,將通過優化的每瓦性能、高內核密度以及高吞吐量性能針對能效進行優化,根據測試,上電后多個操作系統在不到一天的時間內啟動;而且預計2024年,英特爾下一代Granite Rapids將會推出,或將阻擊AMD的Turin系列;另一款Clearwater Forest Xeon則直接跳過20A制程,英特爾選擇了性能更高的18A,產品上市進度也更加提前。

除了至強系列,英特爾今晨還公布Habana Gaudi 2 AI加速器已投入使用,計算機視覺工作負載的每瓦吞吐量是同類服務器的1.8倍,而Gaudi三代也已完成設計認證,英特爾稱今年計劃發布15款新的FPGA產品,迄今為止規模最大。

此外,英特爾還在努力構建擁有256個至強芯片和512個Gaudi芯片的英特爾開發者云,用于生成式 AI 算力,可供AI開發者訓練和運行新模型。Rivera稱,AI 初創公司Hugging Face和Stable Diffusion已經在使用英特爾芯片,實現包含1760億個參數的開源語言大模型BLOOMZ和深度學習模型Stable Differsion。

“首先,隨著數據中心業務整合加速器計算和領先的GPU產品,英特爾能夠更好地服務更為廣泛的客戶群體。此外,至強可擴展處理器在運行大型工作負載(如AI、數據分析、安全、網絡和HPC)方面的出色性能,推動了對主流計算以及為工作負載‘量身定制’的獨立加速器的需求。”Rivera表示。

上述消息超出了市場預期,分析師表達樂觀情緒。Susquehanna Financial Group分析師克里斯托弗·羅蘭 (Christopher Rolland)表示,英特爾盡早轉向所謂的18A工藝技術,對于其股價是一個巨大的積極因素。(本文首發鈦媒體App,作者|林志佳)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
http://www.hotchengdu.com/6469039.html 0
國產GPU,誰能突破算力封鎖,推動中國AI高速發展? http://www.hotchengdu.com/6469348.html http://www.hotchengdu.com/6469348.html#comments Thu, 30 Mar 2023 12:35:00 +0800 奇偶派 http://www.hotchengdu.com/6469348.html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奇偶派

近日,英偉達在美國加州總部舉辦了面向軟件開發者的年度技術峰會GTC。在會上,英偉達創始人黃仁勛披露了最新人工智能相關的軟硬件技術,并在演說中將“AI的iPhone時刻”這句話重復強調了三遍。

事實上,英偉達與AI可謂是緣分不淺,截至目前,英偉達的GPU芯片正在為全球絕大多數的人工智能系統提供最基礎的算力支持,而ChatGPT母公司OpenAI,便是憑借著10000片英偉達的GPU芯片,成功訓練出了GPT-3大語言模型,震驚了全世界。

那么,提供了全球高端人工智能大半算力的英偉達CEO黃仁勛,為何在此次大會中將ChatGPT帶來的變化稱為“人工智能的iPhone時刻”?在“人工智能的iPhone時刻”背后,又是哪些基礎硬件設施與相關的企業支撐著AI行業不斷前行呢?

本文將以英偉達發布會為切入點,介紹國內GPU行業相關企業的發展現狀,進而講述為何算力缺乏的原因,以期為讀者展現GPU行業的現狀與未來發展。

大秀肌肉的英偉達火種初現的中國廠商

作為全球算力硬件當之無愧的龍頭公司,英偉達每年的GTC大會都吸引著眾多尖端科技工作者的目光,尤其是在2023這個ChatGPT的出圈元年,作為人工智能硬件的主要提供商,英偉達GTC的曝光量更是得到了顯著的增加。

而在此次大會中,英偉達展示了其針對訓練、推理、云服務等多維度的ChatGPT領域布局。

在AI訓練領域,英偉達助力算力持續提升,賦能大模型突破。

基于GPU并行計算的特性以及英偉達在AI領域的前瞻布局,英偉達在AI訓練領域擁有絕對優勢,同時十分重視人工智能賽道,不斷提升其人工智能硬件的計算能力。

并且,隨著GPT大模型對于算力需求的提升,全球科技巨頭均已開始或即將搭載英偉達的H100產品:Meta已在內部為團隊部署了基于H100的Grand Teton AI超級計算機;OpenAI將在其Azure超級計算機上使用H100來為其持續的AI研究提供動力。

而在此次GTC 2023上,基于Hopper架構及其內置Transformer Engine,英偉達H100針對生成式AI、大型語言模型(LLM)和推薦系統的開發、訓練和部署都進行了優化,利用FP8精度在LLM上提供較上一代A100更快的訓練及推理速度,助力簡化AI開發。

圖源:英偉達公司官網,中金公司研究部

而在AI推理領域,AI視頻、圖像生成、大型語言模型部署及推薦系統也在加速部署。

在今年的GTC 2023中,英偉達推出了全新的GPU推理平臺:基于加速AI視頻、圖像生成、大型語言模型部署和推薦系統,形成了4種配置、1個體系架構和1個軟件棧的產品體系。

 

其中H100 NVL GPU受到了市場較為廣泛的關注:英偉達在GTC 2023公開表示,該產品將配備雙GPU NVLink,或將實現比現用A100快10倍的速度,可處理擁有1750億參數的GPT-3大模型,并支持商用PCIe服務器擴展,適用于訓練大型語言模型。

黃仁勛稱,相較于目前唯一可以實時處理ChatGPT的HGX A100,一臺搭載四對H100和雙NVLink的標準服務器能將速度提升10倍,并且還可以將大語言模型的處理成本降低一個數量級。黃仁勛也將NVIDIA DGX H100稱作全球客戶構建AI基礎設施的藍圖。

黃仁勛也表示,ChatGPT僅僅是人工智能第一個出圈的應用,也只是一個起點。在人工智能浪潮來臨之時,全球范圍內必將出現一批進軍人工智能大模型硬件的企業。但英偉達在短期內擁有絕對的技術優勢,未來也將持續發力。

毫無疑問,英偉達發布的最新硬件對于人工智能企業來說,是解決算力問題的最大福音,但對于中國企業來說,這卻并非是一則喜訊。

2022年8月,美國監管機構以國家安全為由,對NVIDIA A100、H100兩款GPU實施禁令,不得銷售給中國企業,意在通過“卡脖子”的方法來降低國內AI模型的傳輸速度,拖延中國人工智能發展。

從長遠來看,未來大模型的研發和部署是必然趨勢,而每個大模型訓練和部署的背后,都有幾萬個 GPU 芯片在支持。因此,未來隨著這方面的研發和應用的普及,通用 GPU 市場需求將會迎來爆發式增長。

而中國能獲得的最佳替代品,則是英偉達專供中國的A800芯片,也是A100的“閹割版”,其傳輸速度只有A100的70%,而在H100大規模供貨后,中美AI公司的差距則將進一步拉大。

高性能的GPU,已經成為了限制中國AI行業發展的最直接因素之一。

但也正是在算力需求激增、硬件供給被切斷、難以真正“市場化”的背景下,國內才涌現了一批GPU的“火種”企業。

這些新興的企業中,核心團隊基本都是業內頂尖專家,許多技術專家來自英偉達、AMD 等國際龍頭企業。初創企業們接連完成新融資,并陸續推出新品加速商業化。

首先,是借軍工信息化之風邁向全面國產替代的GPU企業——景嘉微。

景嘉微的技術核心團隊來自于國防科技大學,公司業務也是依靠軍工業務圖形顯控模塊芯片起家,持續投入研發布局全自主研發GPU芯片的圖形顯控傳統業務。

在后續的發展中,伴隨著國家專項基金的支持與企業芯片研發的推進,公司的GPU芯片業務逐漸“開枝散葉”,滲透入了民用市場,在“8+N”個行業中進行著快速的發展。

截止目前,公司是國內首家成功研制國產GPU芯片并實現大規模工程應用的企業,也是國內唯一具備完全自主研發GPU能力并產業化的上市公司,目前已擁有267項專利,在圖形顯控領域走在行業前列。

而公司的產品,也正在從“能用”邁向“好用”的階段。

根據景嘉微2021年公告,公司研發的JM9系列圖形處理芯片將支持OpenGL 4.0、HDMI 2.0等接口,以及H.265/4K 60-fps 視頻解碼。其核心頻率至少為1.5GHz,配備8GB顯存,浮點性能約 1.5 TFlops,與英偉達GeForce GTX 1050 相近。

資料來源:中關村在線,芯參數,Nvidia 官網,公司公告,太平洋證券研究院

而在與公司的交流中,相關人員表示,之前的7系列分為多個版本,根據客戶的需求、價格和價位承受能力來配合出貨,所以取得了較大的成功。而9系目前還在談價的過程中,也相信9系列會促使全球顯卡價格的下行。

并且對方還表示,公司對標的是海外競爭對手幾年前的產品,而當利潤低于一定程度后,海外的公司會主動放棄市場。公司也會從相對的低端做起,隨著技術的進步,逐漸追趕英特爾、AMD的步伐。

盡管目前景嘉微的產品與國際尖端GPU存在著極大的差距,但作為一顆由中國企業完全獨立研發、采用正向設計、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GPU,已經邁出了國產自主道路上的一大步,成為中國算力的“希望之火”。

接著,是依靠CPU、DCU雙輪驅動,深度受益國產化替代的企業——海光信息。

海光信息成立于2014年,主營業務為研發、設計和銷售應用于服務器、工作站等計算、存儲設備中的高端處理器,目前擁有海光通用處理器(CPU)和海光協處理器(DCU)兩條產品線。

而其中,DCU作為專注通用計算、單純提供人工智能算力的產品,成為了企業新的業績增長極。

海光信息于2018年切入DCU領域,堅持自主研發,目前已經成功掌握高端協處理器微結構設計等核心技術,并以此為基礎推出了性能優異的DCU產品,具備強大的計算能力和高速并行數據處理能力,性能基本能與國際同類型主流產品同臺競技。

選取公司深算一號產品和國際領先的GPU廠商英偉達的高端GPU產品(A100)及AMD高端GPU產品(MI100)進行對比,在典型應用場景下,海光信息深算一號單顆芯片的指標基本達到國際上同類型高端產品的水平。

對標目前國際主流人工智能企業都在使用的NVIDIA A100產品,海光DCU單芯片產品基本能達到其70%的性能水平,同時,公司DCU產品的片間互聯性能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資料來源:公司招股說明書、平安證券研究所

而在硬件之外,海光信息也為打破CUDA生態專門制作了軟件配置:海光 DCU 協處理器全面兼容 ROCm GPU計算生態,由于ROCm與CUDA的高度相似性,CUDA用戶可以以較低代價快速遷移至 ROCm平臺,因此,海光DCU協處理器能夠較好地適配、適應國際主流商業計算軟件和人工智能軟件,軟硬件生態豐富。

此外,海光還積極參與開源軟件項目,加快了DCU產品的推廣速度,并成功實現了與GPGPU主流開發平臺的兼容。

近些年來,在國內諸多創企的努力下,GPU硬件的突破捷報頻傳,但目前我國CPU廠商距離英偉達等國際頭部廠商的距離仍然還有很遠。

所以對于中國GPU企業來說,做好國產的Plan B,再謀求發展,或許才是正確的方向。

但可以確定的是,隨著科技的進步,中國GPU算力行業一定要、也一定會擺脫被“卡脖子”的問題,讓中國的AI企業用上中國的GPU,打贏這場算力之戰。

算力,為何如此緊缺?

上文談到了英偉達的算力“肌肉”展示與國產CPU的奮起直追,那么,當前人工智能企業的算力需求究竟幾何?為何“AI芯片”第一股英偉達,能在短短不到四個月的時間內,股價暴漲83%?

從算力需求端來看,人工智能模型的參數量隨換代呈現著指數型增長的態勢。

以GPT-3.5為例,作為一種大型語言模型,有著海量的參數。即使OpenAI目前沒有公布ChatGPT所使用的 GPT-3.5 的相關數據,但由圖可得,隨著新模型的推出,參數量需求呈現翻倍式增長。

資料來源:OpenAI 官網,安信證券研究中心

而在參數量的增加之外,ChatGPT的下一代GPT-4還可以通過多模態來拓展應用場景。

GPT-4作為一個多模態大模型(接受圖像和文本輸入,生成文本),相比GPT-3.5可以更準確地解決難題,具有更廣泛的常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文本處理能力更是達到了ChatGPT上限的8倍。

數據來源:OpenAI《GPT-4 Technical Report》,廣發證券發展研究中心

不過,伴隨著人工智能的成熟而增長的,自然是其背后的算力需求:OpenAI預計,人工智能科學研究要想取得突破,所需要消耗的計算資源每3~4個月就要翻一倍,所以出現了算力需求爆炸式增加的情況。

而在人工智能企業需求大幅增長的情況下,算力的供給卻逐步放慢了腳步。

在半導體行業中,一直有著這樣一種說法:“當價格不變時,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元器件的數目,約每隔18-24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性能也將提升一倍。換言之,每一美元所能買到的電腦性能,將每隔18-24個月翻一倍以上。這一定律揭示了信息技術進步的速度。”

這就是我們所熟知的摩爾定律,實際上,大家身邊最直觀的感受便是每大概兩年左右,你的電腦或手機就要面臨淘汰的境地了,尤其是當今的智能手機,基本主流配置的手機,2年就得準備換新了。

但是,伴隨著半導體制程的持續演進,短溝道效應以及量子隧穿效應帶來的漏電、發熱等問題愈發嚴重,追求經濟效能的摩爾定律已經日趨放緩,甚至接近失效。

也就是說,哪怕在需求不變的情況下,算力基礎設施就已經該走上增加數量的賽道了,更何況算力需求正在以指數爆炸的速度增長。

因此, AI 模型訓練算力需求增長與摩爾定律出現了極不匹配的現象,這勢必推動對算力基礎設施需求的快速增長,而這,也是英偉達等眾多GPU硬件企業被資金追捧的根本原因——他們手中握著開啟AI時代的金鑰匙。

寫在最后

或許正如黃仁勛所說,“人工智能的iPhone時刻”已經來臨,走向下一個時代的路,早就擺在了世人面前。

但是眾多最尖端的人工智能企業,還在為AI時代的“入場券”而發愁犯難,高昂的算力價格、永遠缺貨的高端GPU,成為了企業最大的軟肋。

由此可見,對于未來的數字經濟而言,算力等基礎設施的舞臺將會成為AI企業們甚至國家之間的第一個角力場。正如全球著名投資機構a16z評價ChatGPT時所說,“基礎設施服務商可能才是最大贏家,獲得最多的財富。”

包括AI在內的新技術在取得突破后,要想走入“尋常百姓家”,實現大規模的部署和應用,算力的安全、高速、高可靠、高性能等能力缺一不可。甚至可以說,算力的增強真正驅動了數字經濟的增長。

而對于中國企業來說,短期的封鎖或許是困境,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來想也未必不是機遇,以景嘉微、海光信息為代表的的中國高算企業,也必將在層層封鎖中殺出,以卓越的產品,推動中國滾滾的數字化大潮!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
http://www.hotchengdu.com/6469348.html 0
中日飲料暗戰30年 http://www.hotchengdu.com/6469338.html http://www.hotchengdu.com/6469338.html#comments Thu, 30 Mar 2023 12:29:00 +0800 華商韜略 http://www.hotchengdu.com/6469338.html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華商韜略,作者張靜波

改革開放后,中國本土飲料與美國兩可樂展開了殊死搏殺。

鮮為人知的是,中日飲料也暗戰了30多年,其過程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一、潛入期(上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初)

二、蟄伏期(上世紀90年代到2016年)

三、爆發期(2016年至今)

前兩個階段,中日飲料之間的競爭波瀾不驚。

直到2016年以后,隨著中國人健康意識的覺醒,無糖茶飲和電解質水爆紅,競爭才開始日趨激烈。

尤其是2022年冬天,電解質水冠亞軍外星人和寶礦力之間的一場中日大戰,翻開了中國飲料行業新的一頁。

01

1976年,可口可樂總裁馬丁,找到時任中國駐美聯絡處商務秘書佟志廣,想把可口可樂引入中國。

佟志廣對這種味似止咳糖漿的飲料,并不太感冒,加上當時動蕩的國內時局,于是婉言謝絕了。

但馬丁不甘心,經過兩年多的軟磨硬泡,最終得償所愿。

1978年12月13日,可口可樂與中糧在北京飯店簽約,正式進入中國。四天后,中美雙方發表了《中美建交聯合公報》。

這一歷史的巧合,讓可口可樂進入中國,成了改革開放的一個標簽。也拉開了中美飲料企業世紀大對決的大幕。

與此同時,一股來自東方的力量,也正在悄悄潛入中國。

1980年,靠茶葉生意起家的日本伊藤園,受中國烏龍茶的啟發,生產出世界上第一款罐裝烏龍茶,緊接著是綠茶。

眼看對手風生水起,作為日本最大的飲料企業,三得利坐不住了。

怎樣截胡對手呢?三得利想到一個主意:打中國牌。因為在大多數日本人眼中,茶是中國的好。

于是,三得利聘請了當時日本最炙手可熱的商業攝影師上田義彥,到中國去拍攝宣傳片。

從1985年開始,短短數年,上田義彥的足跡踏遍大江南北。在福建,他留下一組影像:上百個茶農,戴著整齊的白帽子,熟練地殺青、揉捻。

福建是中國重要的產茶區,中國十大名茶,有兩個出自福建。

三得利借著上田義彥的宣傳片,不但在日本國內戰勝了老對手伊藤園,還得以早早進入中國市場,并在福建打造了原材料基地。

這招先手棋,也使得三得利多年后,在與康師傅的中日無糖茶飲較量中,有了更好的站位。

悄悄潛入中國的,不只是三得利。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包括伊藤園、麒麟、朝日啤酒在內的日本眾多飲料品牌,紛紛進軍中國市場。

但比起大殺四方的美國兩可樂不同,日本飲料企業在中國市場上,顯得極其低調,長期不為人知。

無論伊藤園,還是三得利,在中國市場上,幾乎悄無聲息。

翻閱當年的歷史,你看不到它們像美國兩可樂那樣,在中國瘋狂擴張渠道,并對本土飲料品牌垂涎三尺。

02

日本企業的低調,不但在于潛入期的悄無聲息。

更在于,90年代后,隨著中國飲料市場逐漸多元化,康師傅、娃哈哈等本土品牌開始絕地大反擊,日本飲料卻選擇長期蟄伏。

因為他們在等待一個機會,一個無論從歐美還是日本來看,都大勢所趨的機會。

自從上世紀60年代以來,全球飲料產業有一個大趨勢,那就是不斷地走向健康化。

1965年,佛羅里達大學醫學院的凱德博士,為學校橄欖球隊研制出一款能夠補充人體電解質的飲料。

這款叫佳得樂的功能飲料,隨后風靡全球。

相比美國,日本飲料產業雖然起步晚,但對于健康的追求卻更加執著,同時也領先中國一個時代。

上世紀90年代,日本國內興起健康理念,伊藤園、三得利等堅持做無糖茶等健康飲料,這是日本國力上升、老百姓健康意識大覺醒的年代。

然而,當它們將這種飲料帶到中國市場時,卻沒能掀起任何水花。

因為彼時的中國市場,尚處于野蠻生長階段,很多國內企業熱衷于利用信息差,收取智商稅。

那是中國飲料史上,一個瘋狂的年代。

1993年,馬俊仁帶領中國女子長跑隊,66次打破紀錄,震驚全世界。

春風得意的馬教練,轉身給中華鱉精做起了代言。有了馬家軍做背書,這款號稱能強身健體的口服液,迅速走紅。

然而,僅僅兩年后,神話就破滅了。

有記者經過暗訪發現,所謂中華鱉精,成分不過是糖水。

中華鱉精并非孤案。在那個瘋狂的年代,國內曾涌現出三株、太陽神、蟻力神等一大批號稱能包治百病的神水。

盡管當時已經有了紅牛、娃哈哈,但距離日本人追求的健康理念,還有很大差距。

最能體現日本人執拗的,是寶礦力。

這種誕生于1980年,由日本大冢制藥研發的電解質水,因為能像注射液一樣,迅速補充人類體液的飲品,一經問世便風靡日本,乃至亞洲。

然而,當寶礦力2002年進入中國市場后,卻遭遇了尷尬。

此時的中國市場,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覺醒,功能飲料開始崛起,從東鵬、紅牛到脈動、尖叫,百花齊放。

但寶礦力的電解質水,在中國市場上,卻長期不被人關注。

即便如此,這個日本巨頭,也沒有向市場屈服,而是固執地堅持在一個相對小眾的市場上“茍活”。

03

日本企業的固執與堅持,最終獲得了回報。

2016年以后,隨著中國人健康觀念的覺醒,無糖茶飲、電解質水等品類開始爆紅,日本飲料經過多年的蟄伏后,開始爆發。

然而,日本人的驚喜沒能持續太久,因為此時的本土企業,也不再是過去的跟隨者。

很多敢于創新的本土新勢力,從中國消費者出發,重新定義了健康飲料,過去被日本企業壟斷的市場,開始出現裂縫。

以電解質水為例。

這種在國外很流行的品類,運動后必備已是常識,但在國內一直是小眾市場。

盡管跨國巨頭寶礦力和佳得樂在世紀初就帶著電解質水產品入華,但這些產品都是針對日本人和美國人的生活習慣開發,在中國大陸市場賣得遠不如在本國好。

這些外資老牌電解質水要么太甜,要么色素太多,運動后喝下去總讓人擔心自己白練了。因此國內運動愛好者們始終找不到適合自己的那瓶電解質水。

有人敏銳地捕捉到了這一需求空缺——做一款更合適中國人的電解質水。

然而,作為負責元氣森林新品孵化的他們,找到創始人唐彬森匯報這個項目時,對方一開始擔心,這跟鱉精口服液一樣,不過是商家營銷出來的概念。

經過團隊的耐心解釋,以及一段時間的消費者調研,唐彬森最終同意了這個產品立項,也就是后來的外星人電解質水。

這款國產飲料,自從誕生之日起,就攪動了一池春水。

低糖低鹽是飲料行業的大趨勢。

盡管寶礦力早在2013年,就在日本國內推出了無糖低鈉的電解質水——意涌。但在中國市場上,卻一直堅持高糖高鹽配方。一方面可能是為了減少管理難度、節約生產線成本,另一方面原本的高糖款有更好的成癮性,若不是國內大興0糖低糖之風,寶礦力估計還會繼續堅持。

外星人打破了這一市場格局,在國內率先推出無糖低鈉電解質水。同時,還在口味上做了改進,讓電解質水變得更好喝。

外星人的出現,逼得寶礦力不得不將低糖配方的意涌,投放到中國市場,以應對其咄咄逼人的態勢。

雙方的競爭,還不止于產品層面。

2021年下半年,外星人在天津建廠,廠址就選在了寶礦力工廠附近,那是2003年寶礦力在中國建的第一家工廠。

曾經低調的寶礦力,也打破慣例,首次在大陸請代言人,與外星人在營銷上你追我趕。

在華南市場耕耘二十年沒有白費,寶礦力憑借早期在香港、廣東建立的渠道優勢,外星人在華南不敵寶礦力。

即便如此,國產飲料也取得了重要突破。

如果說,改革開放前30年,日本企業憑借超前的健康理念,領先中國企業一個身位,那么隨著中國新生代品牌的崛起,這種優勢正被迅速瓦解。

來自前瞻產業研究院的數據顯示:

在電解質水大爆發的2022年,外星人電解質水以47%的市場份額位居第一,打破了寶礦力等巨頭多年的強勢地位。

相比其他新入局的品牌,外星人更是遙遙領先。

外星人的成功,表面上看,是疫情爆發下的一個偶然。實則,預示著中國飲料市場的一場革命。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和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消費者對飲品的選擇,不再被商家的概念炒作輕易蒙蔽,而越來越重視健康理念。

一個明顯的例證是:

功能飲料正成為國內飲料市場增長最快的品類。而電解質水,更是一舉超越能量飲料和維生素飲料,成為飲料賽道的新風口。

上世紀90年代,富裕起來的日本人,對無糖茶飲等健康飲品的追捧,開啟了日本飲料行業的新時代。

今天,中國飲料行業,站在同樣的爆發點上。

改革開放后,中國飲料行業經歷過八大汽水廠被美國兩可樂團滅的悲壯。

也經歷過健力寶、旭日升等民族品牌盛極而衰,以及鱉精、蟻力神等野蠻生長,侵蝕整個行業信任根基的無奈。

如今,隨著中國人健康意識的覺醒,隨著新生代品牌的不斷涌現,并與日本飲料在健康賽道上展開激戰,中國飲料行業正翻開新的一頁。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
http://www.hotchengdu.com/6469338.html 0
9.9元開出蘋果手機,還送名牌包:瘋狂的“快遞盲盒”,是驚喜還是驚嚇? http://www.hotchengdu.com/6469218.html http://www.hotchengdu.com/6469218.html#comments Thu, 30 Mar 2023 12:12:00 +0800 快刀財經 http://www.hotchengdu.com/6469218.html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快刀財經,作者|朱末

“玩的就是心跳,百分百中獎哦。”

“快遞拆到爽,9.9元勁買20個。”

“哦吼,拆到了新款蘋果手機,賺到了。”

不知從何時起,在各類電商平臺上,開始流行起了“快遞盲盒”拆箱。走進相關直播間,仿佛走進了彩票站,主播們對著鏡頭快速劃開一個個快遞包裹,在或夸張或惋惜的吆喝聲中,情緒被推動到了高潮,所有人都希望能幸運地買到“寶藏”。

所謂快遞盲盒,即買家退貨、無人認領,丟失賠付過的快遞包裹,為了方便處理,便搭上了盲盒的“東風”,重新登上電商、直播平臺進行銷售。售賣的方式主要分為論斤賣、按個賣,只要花十幾塊就可以買到一公斤,能隨機開出美妝、食品、服飾鞋帽等,跟白撿差不多。

相比市面上風靡的潮玩盲盒,快遞盲盒不僅售價低,且內容物也更為豐富。運氣成分居多的“賭徒式”玩法,又能帶來心理上的成癮性,讓人深陷其中不能自拔,購買率自然水漲船高。

潛移默化中,快遞盲盒變成了一門暴利生意。據媒體報道,這種快遞盲盒深藏套路,單個盲盒利潤率竟然高達300%。

更細思極恐的是,火熱的市場需求下,真正的無主快件并沒有那么多,自造快遞盲盒是業內默認的秘密。曾有商家透露,只要之前在快遞公司充過面單,反復打印之前的快遞單號,要多少有多少。

而不論真假快遞件,只要你相信盲盒里能拆出大獎,就是待宰的“羔羊”。想要投機帶來的結局,往往只有掉坑。

月銷數萬的快遞盲盒,貨源到底都從哪里來

上帝欲使人滅亡,必先使其瘋狂。

在售賣快遞盲盒的宣傳中,都有著來自“菜鳥驛站”或者“快遞站點”的字樣,核心思想只有一個——那就是這些快遞都是真實的。

按照商家的介紹,快遞盲盒只收退回來的快件,批發商會專門到快遞揀收點進行收貨,這些分點會以“包場”的形式,全部按幾元一件處理退件。

當這些無人認領的快遞被回收后,批發商則會將收回來的件進行歸納整理,出售給電商或者直播平臺進行“二次銷售”,快遞盲盒生意由此產生。

至于快遞盲盒的種類,也很多樣,大致可以分為“全盲”和“半盲”兩大類。“全盲”是指賣家不會透露盲盒內容的任何信息,而“半盲”則會對盲盒商品的品類進行概況,比如居家百貨、電子產品、母嬰產品、玩具、飾品等,而且還有商家出售國際快遞盲盒。

盲盒通常“按個賣”或“論斤賣”,均價15元/斤,約有10-20件快件。隨意點開銷量排名靠前的店鋪,其盲盒的月銷量基本都在上萬件,有的甚至高達10萬件,讓人不禁心生疑竇,這些快遞,當真都是無人認領的遺失件嗎?

據一位快遞從業人士透露,就算是快遞體量最大的義烏,也無法保證快遞盲盒的供應量。義烏每個月的快遞可以達到20億件左右,以0.001%的概率計算,可能會有2萬件快遞,這對銷售火爆的盲盒來說,簡直是杯水車薪。

就算加上快遞盲盒市場興起之前,積壓在快遞公司的往年庫存,也根本無法保證貨源的可持續性。

為了驗證盲盒的真假,有《新快報》的記者做了實驗。其在某電商平臺購買了40個快遞盲盒,拿到手發現,竟然有38個收件地址都在東莞的同一小區。

隨后,記者逐個撥打上述快件中的電話號碼,更詭異的事情發生了,電話號碼的歸屬地囊括山東泰安、湖南岳陽、湖北武漢等全國各地的城市,卻愣是沒有一個是東莞的。

而在電話接通后,38個收件人都明確表示,自己并沒有購買過相關物品,或者即使有買過,面單上的物品和記者收到的物品也是大相徑庭。

為了進一步求證,記者聯系了涉事快遞網點。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網點確實會有無主快件,但某一小區大批量丟件的情況基本是不存在的,快遞遺失有專門的部門負責核查和管理。

所以,商家售賣的這種快遞盲盒,很大程度上是冒用快遞企業和收寄件人信息做出的假快遞,或者是“刷單”的副產物,這里面還涉及到了灰色產業。

▲正??爝f面單使用熱敏原紙,而左邊快遞盲盒上的面單顏色發灰,并且印刷字體模糊,為假快遞。

即很多店鋪為了刷單,需要大量真實的快遞單號,在刷單的產業鏈條上,又有專門提供快遞單號的中介,保證單號不重復。這些為了刷單而寄出的快遞,因為價格低,遺失或者無人簽收的情況比較普遍。

說到底,源源不斷流入的快遞盲盒,不過是商家利用消費者的獵奇心理為誘餌,偷梁換柱的把戲而已。

盲盒利潤率高達300%,背后“騷操作”不斷

事實上,人為制造快遞盲盒,并不是什么新鮮事。

當快遞件不夠用的時候,商家會將各種庫存尾貨或者從批發市場買來的小商品,按照不同等級的售價摻和一下做包裝。這些原本留著占庫存,扔了可惜、賣又賣不出的廢品,就能搖身一變為“能開出寶貝”的快遞盲盒,身價與銷量齊飛。

直白來講,商家就是利用“快遞盲盒”的噱頭,來變相處理低廉價格的商品。如果細細算筆賬,有的盲盒里物品的售價,比正常購買還要高上不少。

那么,倒賣快遞盲盒的商家到底有多賺呢?在批發渠道上,水杯、濕紙巾、鑰匙扣等小禮品,單價在0.01——5元不等;包裝盒方面,5元可買200個包裝盒/袋,還附送配套膠帶;至于運費,一次發500票以上、均重1000克以下的物品,省內報價可低至2元/單。

因此,制造一個“假快遞”的綜合成本最低只需要2.035元/個(0.025元包裝袋+0.01元小禮品+2元運費),如果是刷單快遞,獲取成本更低。以“29.9元30個包郵”的規格為例,按最低成本價來算只需要3.05元,每單利潤空間為26.85元,單個快遞盲盒的利潤率將近300%,妥妥的暴利無疑。

為了吸引更多的人來購買快遞盲盒,商家不惜用上各種“騷操作”來宣傳。“拍一件發50件,100%中獎,搶到賺到”“海外退件包裹,懂貨識貨的來”……商家先用話術作誘餌,緊接著讓水軍評論曬出手機、手表、名牌包等高價商品,營造出盲盒絕對物超所值的“表象”。因為價格本身不貴,不少抱著“玩一玩”心態的消費者,沖動上頭中就忍不住下了單。

而在短視頻平臺上,又有不少帶貨主播“現身說法”拆解快遞盲盒,“值不值”是主播們掛在嘴邊的口頭禪。

主播們會提前在包裹中裝上手機、運動手表等商品,以便在直播中偶爾開出超值驚喜。雖然這幾單會虧,但有了“示范效應”后,當天的其他快遞盲盒,上架就會秒售罄。

即便開出一些不值錢的小東西時,主播們也自有一套“值得理論”。比如小風扇是夏天的必備之物,魚鉤、眼鏡盒可以放在閑魚上資源置換……不知不覺中,屏幕前的消費者,就被對方的套路洗腦成功了。

其實,從這些快遞件的來路也知道,能撿漏的機會少之又少,拆出好東西的概率都很小,充電寶、藍牙耳機、空調擋風板已經算是“頭等獎”。有的賣家甚至會把一些過期、假冒偽劣的商品做成快遞盲盒,而這些東西的價值可能只有幾毛錢。

這還不是最過分的,有用戶在抖音上爆料,賣家在宣傳里說“必中手機”,等其把產品買回家,發現沒有手機,找商家對峙時,商家表示頁面上寫的不是“必中”,而是“比中”,簡直離了個大譜。

▲文字游戲玩得溜

但人性的弱點就在于,總是難以抵抗刺激感帶來的腺上激素飆升。關于盲盒玩法的“成癮性”,背后也是有相應的“強化理論”做支撐的——即“隨機獲取獎勵機制帶來的不確定性,很容易導致上癮”。

更無語的是,快遞盲盒的商家并不接受退貨,也不害怕差評,一般都采用打一槍換個地方的“游擊戰”方式,當消費者發現是“三無產品”時,店鋪早已不存在了。

購買快遞盲盒,你或許會占到一點小便宜,但商家永遠血賺不虧。

“擦邊球”愈演愈烈,畸形業態還能走多遠

低門檻、高回報、無售后,當越來越多的逐利者盯上快遞盲盒生意后,事態漸漸走向失控。

利益使人甘于鋌而走險。據新京報報道,為了滿足商家的需求,部分快遞站點不僅會擅自處理無主快件,甚至有可能私自截留、偷取快遞,然后告知客戶“快件丟失”。

如果是價值不高或者不重要的東西,大部分用戶都會因為覺得麻煩而不再追究,退一步說,哪怕用戶投訴,快遞站對未保價貨物的賠償也非常有限。

正是因為處于監管盲區,部分快遞站不僅肆無忌憚地轉賣“無主快件”用以牟利,更有甚者,還會幫合作商家處理面單、直接發貨。

▲“收貨”的暗語

野蠻發展的快遞盲盒產業,已經不再是打擦邊球那么簡單,而是涉及到變相欺詐、非法占有、侵犯隱私等高壓紅線,帶來種種潛在的風險隱患。

我國《快遞暫行條例》里有明確規定:“除有關部門依照法律對快件進行檢查外,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私自檢查、開拆、隱匿、毀棄、倒賣他人快件。”

對于無法投遞又無法退回的快件,快遞企業則應當安排專門場地進行保管,保管期限自登記之日起不少于1年。

即便保管期屆滿,快遞企業依據管理制度進行開拆處理時候,也應當對快件內的物品名稱、性質、重量、特征等進行詳細登記,并將登記信息進行公示,公示時間不少于三十日。其中,可變賣的物品在收購變賣,扣除快遞公司處理費用后,收入需統一上繳國庫。

但在媒體報道中,多家快遞站點表示,處理問題快件時,出于場地有限、物品不易保管等原因,通常只會保存一兩個月,在統一定價批量出售后,也沒人會真的繳納收入。

至于回收包裹的商家,根本不會對面單上原收件人的相關信息進行處理,最多只會在原有基礎上再包上一個快遞袋,信息泄露是遲早的事。

針對快遞盲盒的無底線發展,國家郵政局早在2021年就進行過整治行動,進一步加強對快遞數據收集、管理、使用的同時,對刷單、販賣快遞盲盒等進行嚴肅清理整頓。

然而,樹欲靜而風不止,線上不行就轉到線下做起“地攤生意”。精明的商家已經熟稔了賣貨的潛規則,依然打著無主快件的旗號,自導自演著一場場騙局。

自古真情留不住,唯有套路得人心。沒有需求就沒有市場,是消費者的僥幸心態,成全了“快遞耗子”的存在,助長了畸形商業的惡意膨脹,直到被割了“韭菜”才追悔莫及。

所以,能不交的“智商稅”,還是別上趕著了。

參考資料:

  • 1.運營研究社《快遞盲盒月入10萬,“割韭菜”套路也太秀了》
  • 2.中國交通報《論斤賣的快遞盲盒,都是套路!》
  • 3.新快報《單個利潤率可高達350%,揭秘“快遞盲盒”背后的生意經》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
http://www.hotchengdu.com/6469218.html 0
廣州廠商出海韓國:三七、網易、4399狂攬7成收入,這些新生代可能成為“黑馬” http://www.hotchengdu.com/6469214.html http://www.hotchengdu.com/6469214.html#comments Thu, 30 Mar 2023 12:00:00 +0800 DataEye http://www.hotchengdu.com/6469214.html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DataEye

2022年中國游戲出海收入達173億元,美日韓包攬了半數以上的份額。

韓國是中國手游出海的第三大市場,2022年出海收入超12億美元。

2022年,廣州廠商在韓國市場的表現究竟如何?

哪些產品表現更為出彩?哪些老產品不幸掉隊?

注:本文涉及的游戲收入只統計了內購收入,沒有統計廣告收入

出海韓國:三七、4399和網易包攬7成收入,新生代選手表現活躍

1、大盤分析:廣州廠商出海收入位列第一,產品數量僅次于北京和上海

來源:DataEye數據測算;游戲財經匯制圖

2022年,中國游戲廠商共有232款國產游戲進入韓國手游收入榜Top1000,累計收入約8.86億美元。北上廣三座城市依然領跑,三座城市包攬超7成的產品,以及8成以上的收入。其中,廣州廠商入圍產品共有53款,位列第三名,產品累計收入約2.85億美元,位列第一名。如果把范圍縮小到TOP200,中國游戲廠商共有76款產品入圍,累計收入約7.7億美元。

來源:DataEye數據測算;游戲財經匯制圖

北上廣頭部優勢更加明顯。廣州廠商進入榜單TOP200的產品共有19款,累計金額約2.55億美元,金額位列第一,數量位列第三。2、產品數量:一超(網易)多強(4399、三七、君海、天游)格局從產品數量來看,14家廣州游戲廠商旗下53款產品進入2022年韓國手游收入榜TOP1000。

來源:DataEye數據測算;游戲財經匯制圖

廣州廠商出海韓國呈現“一超多強”的格局:一超(網易)多強(4399、三七、君海、天游)同日本市場一樣,網易入圍產品數量最多,但8成以上都是老產品。相比之下,4399、三七、君海、天游等廠商旗下新游表現出色。廣州廠商旗下新游在韓國市場的整體表現優于日本市場,入榜新游有20款,占比38%(日本市場占比28%)。

3、產品金額:收入高度集中,三七、4399和網易合計貢獻近7成收入

來源:DataEye數據測算;游戲財經匯制圖

從產品收入來看,廣州廠商出海韓國收入同樣高度集中,但集中度不及日本市場。

三七、4399和網易三家大廠合計貢獻近7成收入,其中三七貢獻近4成收入,4399貢獻近2成收入。反觀網易,雖然進入TOP1000的產品數量最多,但收入僅位列第三名,收入貢獻不足1成。同日本市場一樣,三七和4399過半收入均來自單一老產品。

2022年,三七在韓國市場超60%收入來自《云上城之歌》,4399約70%的收入來自《破壞者起源》。網易在韓國市場收入相對較為分散,收入最高的產品《明日之后》僅貢獻2成左右的收入。廣州廠商在韓國市場新老產品收入二八開,這一比例與日本市場比例相近。天游、露珠游戲、黑胡子游戲等中腰部廠商2022年進步較大。

4、收入變動:半數以上廠商收入正增長,三七增幅最大,4399降幅最大

廣州游戲廠商2022年在韓國市場的表現優于日本市場。從收入變動來看,半數以上的廣州游戲廠商2022年韓國市場收入保持正增長,4399、靈犀互娛等廠商收入出現下滑。

來源:DataEye數據測算;游戲財經匯制圖注:此處只統計了廣州廠商進入韓國手游收入榜TOP1000的53款產品

8家收入正增長的廣州游戲廠商包括三七、網易、冰鳥游戲、露珠游戲、UnlockGame、小馬游戲、黑胡子游戲、天游。值得關注的是,除了三七、網易兩家大廠,冰鳥、露珠、Unlock、小馬游戲等中腰部廠商表現較佳,入圍產品均呈正增長。三七在韓國市場的收入增幅最大。三七2022年收入大幅增長主要由于《云上城之歌》、《Puzzles & Survival》兩款產品收入大幅提升。

來源:DataEye數據測算;游戲財經匯制圖

4399 2022年收入大幅下降主要由于超半數產品收入出現下滑,其中主力產品《破壞者起源》收入下滑顯著。

來源:DataEye數據測算;游戲財經匯制圖

5、收入TOP10:三七、4399包攬TOP10半數席位,新生代選手表現活躍

2022年廣州廠商出海韓國收入TOP10,三七、4399包攬半數席位。具體來看,三七占3席,4399占2席,靈犀互娛、天游、冰鳥、露珠、小馬游戲各占1席。與日本市場相比,新生代選手在韓國手游市場表現更為活躍。廣州廠商出海日本收入TOP10,幾乎被網易、三七、靈犀互娛三家包攬。

來源:DataEye數據測算;游戲財經匯制圖

MMORPG產品《云上城之歌》最吸金,單款產品貢獻近三成收入。

上市至今,《云上城之歌》韓國總收入超1.5億美元,占全球總收入的44%,韓國是其第一大市場。值得關注的是,《三國志·戰略版》、《Puzzles &Survival》、《云上城之歌》3款產品同時進入廣州廠商出海日本收入榜TOP10。

收入榜TOP10,新游占據3席,產品分別來自天游、4399和露珠游戲,三七、網易、靈犀互娛等大廠缺席。

6、2022年新品分析:20款新游進入收入榜TOP1000,新生代選手占比更高

12家廣州廠商旗下20款新游進入收入榜TOP1000,網易、天游各有3款產品入圍,三七、4399、冰鳥游戲、君海各有2款入圍。

來源:DataEye數據測算;游戲財經匯制圖

與日本市場相比,廣州廠商在韓國手游市場更為活躍,進入TOP1000的新游數量更多,且新生代選手的占比更高。其中,專注于海外游戲發行的天游2022年在韓國市場表現突出,堪稱“黑馬”。旗下MMORPG產品《Demon Hunter》位列新游收入榜第一名。

7、游戲類型:廣州廠商比較擅長角色扮演、策略和射擊游戲

從數量來看,廣州廠商出海韓國比較擅長的游戲品類是角色扮演和策略,兩大品類數量占比約9成,其次是射擊。

來源:DataEye數據測算;游戲財經匯制圖

從收入來看,廣州廠商出海韓國流水表現最好的游戲品類依然是角色扮演和策略,兩大品類收入占比超9成。

來源:DataEye數據測算;游戲財經匯制圖

這與韓國移動游戲市場的大盤情況基本一致。RPG手游是韓國市場最吸金的品類,其次是策略類游戲。過去兩年,RPG游戲貢獻了當地超60%收入份額。

從游戲品類來看,MMORPG與SLG是廣州游戲公司攻堅韓國地區的主要戰場。2022年新上線的產品大多為角色扮演類游戲,新游《Demon Hunter》、《秘境傳說:神木遺跡》流水表現較佳。

8、投放素材量:《云上城之歌》、《三戰》投放居前

從投放素材數來看,廣州廠商出海韓國收入榜TOP10,投放素材量最高的是三七旗下MMORPG游戲《云上城之歌》,其次是SLG產品《三國志戰略版》。

來源:DataEye數據;游戲財經匯制圖

同日本市場一樣,老游戲投放相對強勢,新游較為佛系。新游當中,露珠游戲《???: ??? ???》及4399《秘境傳說:神木遺跡》投放量較多,天游《Demon Hunter》投放量較少。

2023年Q1韓國市場前瞻

趨勢一:三七互娛、露珠科技、易幻旗下新游2023Q1表現出色。根據 Sensor Tower 的2月手游出海收入增長榜,廣州廠商旗下3款 MMO 新游入圍 TOP10:三七互娛《??M》位列第四,露珠科技《??? ??》位列第6,易幻網絡《?????》位列第10。

三七互娛旗下MMORPG新游《??M》在韓國市場收入強勁,2月海外收入環比激增107%,躋身增長榜第4名。截至2023年3月5日,《??M》全球收入已超過1100萬美元。

圖:《??M》在韓國市場上線以來的排名情況;來源:點點數據

露珠科技旗下MMO新游《??? ??》自1月下旬登陸韓國市場以來收入持續走高,2月海外收入達到1月的4倍,躋身海外收入增長榜第6名。

趨勢二:三七、靈犀互娛等頭部大廠改變“高舉高打”的買量策略,游戲投放力度大幅下降。

根據DataEye數據,三七互娛MMORPG新游《??M》自1月上線以來整體投放力度并不大,單日最高投放素材數不過300多組,累計素材投放量不到3000組。

除了對新游縮減投放,三七對韓國收入的扛把子產品《云上城之歌》也大幅縮減了投放。

23Q1,《云上城之歌》素材投放量僅相當于22Q1的1/10。

圖:《云上城之歌》2022年以來在韓國市場的投放趨勢;來源:DataEye數據

在縮減買量的同時,三七更加重視產品研發,新品《??M》屬于韓式MMO,目前口碑尚可,iOS評分達4.5。

靈犀互娛今年以來在韓國市場也縮減了買量力度,旗下《三國志戰略版》Q1在韓國市場的投放素材量較去年同期縮減了一半以上。

圖:《三國志戰略版》2022年以來在韓國市場的投放趨勢;來源:DataEye數據

趨勢三:露珠科技等中腰部廠商對旗下核心產品加大買量力度。

DataEye數據顯示,露珠科技旗下MMORPG產品《??? ??》2023年以來已經投放了近6000組素材,遠高于同期MMO新游《??M》、《?????》。

來源:DataEye數據

總結(太長不看版)

(一)廣州廠商2022年出海韓國回顧

1、大盤分析:廣州廠商出海收入位列第一,產品數量僅次于北京和上海

2022年,中國游戲廠商共有232款國產游戲進入韓國手游收入榜Top1000,累計收入約8.86億美元。

廣州廠商入圍產品共有53款,位列第三名,產品累計收入約2.85億美元,位列第一名。

2、產品數量:一超(網易)多強(4399、三七、君海、天游)格局

從產品數量來看,14家廣州游戲廠商旗下53款產品進入2022年韓國手游收入榜TOP1000。

廣州廠商出海韓國呈現“一超多強”的格局。網易入圍產品數量最多,但8成以上都是老產品。相比之下,4399、三七、君海、天游等廠商旗下新游表現出色。

3、產品金額:收入高度集中,三七、4399和網易合計貢獻近7成收入

廣州廠商出海韓國收入同樣高度集中,但集中度不及日本市場。

三七、4399和網易三家大廠合計貢獻近7成收入,其中三七貢獻近4成收入,4399貢獻近2成收入,網易收入貢獻不足1成。

廣州廠商在韓國市場新老產品收入二八開,這一比例與日本市場比例相近。天游、露珠游戲、黑胡子游戲等中腰部廠商2022年進步較大。

4、收入變動:半數以上廠商收入正增長,三七增幅最大,4399降幅最大

廣州游戲廠商2022年在韓國市場的表現優于日本市場。

從收入變動來看,半數以上的廣州游戲廠商2022年韓國市場收入保持正增長,4399、靈犀互娛等廠商收入出現下滑。

5、收入TOP10:三七、4399包攬TOP10半數席位,新生代選手表現活躍

2022年廣州廠商出海韓國收入TOP10,三七、4399包攬半數席位,靈犀互娛、天游、冰鳥、露珠、小馬游戲各占1席。

與日本市場相比,新生代選手在韓國手游市場表現更為活躍。

收入榜TOP10,新游占據3席,產品分別來自天游、4399和露珠游戲,三七、網易、靈犀互娛等大廠缺席。

6、2022年新品分析:20款新游進入收入榜TOP1000,新生代選手占比更高

12家廣州廠商旗下20款新游進入收入榜TOP1000,網易、天游各有3款產品入圍,三七、4399、冰鳥游戲、君海各有2款入圍。

與日本市場相比,廣州廠商在韓國手游市場更為活躍,進入TOP1000的新游數量更多,且新生代選手的占比更高。

7、游戲類型:廣州廠商比較擅長角色扮演和策略

從游戲品類來看,角色扮演和策略是廣州游戲公司攻堅韓國地區的主要戰場。

2022年新上線的產品大多為角色扮演類游戲,新游《Demon Hunter》、《秘境傳說:神木遺跡》流水表現較佳。

8、投放素材量:《云上城之歌》、《三戰》投放居前

從投放素材數來看,廣州廠商出海韓國收入榜TOP10,投放素材量最高的是三七旗下MMORPG游戲《云上城之歌》,其次是SLG產品《三國志戰略版》。同日本市場一樣,老游戲投放相對強勢,新游較為佛系。

(二)2023年Q1韓國手游市場前瞻

趨勢一:三七互娛、露珠科技、易幻旗下新游2023Q1表現出色。

趨勢二:三七、靈犀互娛等頭部大廠改變“高舉高打”的買量策略,游戲投放力度大幅下降。

趨勢三:露珠科技等中腰部廠商對旗下核心產品加大買量力度。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
http://www.hotchengdu.com/6469214.html 0
逆勢盈利!771家新店簽約!鄭耀南帶領都市麗人打了一個翻身仗 http://www.hotchengdu.com/6468455.html http://www.hotchengdu.com/6468455.html#comments Thu, 30 Mar 2023 11:47:00 +0800 叁號 http://www.hotchengdu.com/6468455.html

中國“內衣第一股”都市麗人(02298.HK)通過品牌重塑、消費轉型、產品升級,打了一個翻身仗。

3月29日,都市麗人披露了2022年財報,數據顯示,公司2022年營業收入達30.1億元,歸屬母公司凈利潤3302.4萬元,較同期扭虧為盈,下半年環比上半年增長126.2%。

都市麗人創始人鄭耀南被譽為“中國女性內衣領軍者”,他創辦了中國女性國民內衣品牌“都市麗人”。2022年,鄭耀南帶領都市麗人“二次創業”交出了一份“成績單”。

鄭耀南坦言,其實2022年下半年公司也面臨艱巨挑戰,由于疫情因素,按店面正常運營時間算,都市麗人4000多家門店用11個月時間完成了12個月業績,并取得了盈利3302.4萬元的成績單。

2022年消費市場萎靡(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按年下降0.2%),而中國貼身衣物市場零售額由2021年2841億元跌至2022年2472億元。在此背景下,鄭耀南帶來如此靚麗的“回歸成績單”,實屬不易。

獨創“1+N+特”店群模式

都市麗人聯合中國紡織品商業協會內衣委員會、京東服飾、前瞻產業研究院等機構發布的《中國女性內衣白皮書》顯示,未來隨著中國市場的成熟和女性價值觀的改變,女性內衣市場將呈現爆發性增長,預計到2030年,將達到4953億元的規模。

女性內衣具有天然剛需、高頻消費的特點。“她經濟”浪潮的崛起喚醒了女性對生活態度以及服裝品質的新追求。作為消費市場的“半邊天”,女性對內衣的需求正在不斷釋放,在兼顧功能性與穿搭性的同時,開始有了更多的品質需求,內衣市場的需求也因此逐漸走向多元、細分。

在過去,由于人們對“S”體型的追求導致女性內衣都趨向于緊身束腰風格,而隨著當代女性獨立自由的意識發展,現代社會對“身材焦慮”的釋懷與“悅己”概念的繁榮,大家更加追求衣服的質感與舒適度,使得女性內衣從塑形、聚攏型擴展到無鋼圈、運動款。而都市麗人的標簽下是一群生活獨立自信、自強個性與能力兼具的中國女性,她們可以很平凡,但平凡的人也有非凡的故事,這就是都市麗人大眾品牌的基因。正如都市麗人代言人周筆暢的新歌《就是你》所唱:“自由之間,感受活著。都市麗人,就是你。”

“好而不貴”是都市麗人一直堅持的品牌理念。都市麗人目前擁有約3200萬亞洲女性胸型數據庫,根據胸型、杯型、年齡、風格、尺寸等多維度的劃分,為不同消費需求的女性打造適合自己的那款內衣。

都市麗人2022年財報顯示,公司零售業務實現了12.7億元,加盟商銷售收入達9.4億元。

線下門店銷售是都市麗人的重中之重,都市麗人在2022年底提出了“百城千店”戰役。

結果出乎意料,中國下沉市場的發展潛力刷新記錄——2023年3月份完成超100家門店新開,一季度完成簽約新開店711家。

加盟商們紛紛開新店的背后,是都市麗人超九成加盟商都嘗到了甜頭,賺到了錢。而盈利的背后,則是都市麗人獨創的門店體系支撐。

在區域門店布局上,都市麗人采用了獨創的“1+N+特”店群模式。1即購物中心店,設立大型購物中心店旗艦店,輸出其“全國銷量領先的專業內衣”的核心品牌價值;N即門店在一定區域內高密度分布,形成店群效應,對核心范圍構成強大的品牌勢能;特即“前店后倉”及特賣店,前面是店鋪,后面設置成倉儲,可以為周邊20家店鋪提供貨品周轉。通過“1+N+特”不同的定位需求,商家可以更加靈活調配倉儲到零售的貨品周轉。

全域深度提升新零售

在渠道發力的同時,都市麗人在供應鏈及商品運營上下了“狠功夫”。

2022年,公司將訂貨模式由過去的期貨模式轉變為期+現貨機制。同時,供應鏈端制定相應的管理策略,有效提升了現金流及庫存管理,當年庫存同比下降27.1%。

在客戶溝通方面,公司搭建B2B平臺以縮短公司與客戶之間的產品信息鏈條,使市場需求響應更快捷,公司決策反應更敏捷,進而在整體營銷上實現跨越式發展。

在智慧零售方面,都市麗人充分運用新零售渠道,打造獲客新端口。2022年,都市麗人對會員權益體系做了全面升級,推出了“消費積麗金,麗金當錢花”理念的核心會員權益,這樣大大提高了門店的毛利率和復購率提升。

截至2022年,公司全渠道會員超6200萬,新增會員約200萬人。都市麗人表示,2023年計劃對會員做精細化運營,在新的權益持續細化、流量觸點整合優化、會員全生命周期管理、復購優化四個方面做深度運營提升,依此提升會員的活躍度和復購率。

同時,都市麗人也正在加快數字化轉型。2022年3月,都市麗人與京東科技簽訂數字化轉型項目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就用戶與會員數字化、渠道與運營數字化、供應鏈數字化、產品與生產數字化、基礎設施數字化五大領域進行深度共創合作。

步入新的一年,數字化進程仍在加速。2023年2月,騰訊智慧零售X都市麗人營銷云項目簽約,都市麗人將引入騰訊企點營銷的全域智能營銷產品方案,助力都市麗人構建以會員為中心的全域增長體系。

鄭耀南接受采訪時說道,回歸后起初也感到迷茫,壓力也很大。但想到曾經都市麗人的輝煌景象,心中便有了一個最初的港灣,于是堅信公司能夠重振旗鼓,將數字化轉型結合品牌力、產品力、營銷力讓消費者、投資者耳目一新。

堅守初心,順勢而上

十年磨一劍,尚有霜刃未曾試。二十五年專注女性內衣,是不是應該做一些更加貼近消費者、貼近門店的事情?

在過去的兩三年,都市麗人的設計師與技術團隊都在走向市場,走進門店。通過在一線銷售場景的觀察與溝通,團隊開始深入了解消費者的購物過程,并切實地發現消費者到底關注什么。公司的產品團隊將消費者意見成功整合落實到生產、設計、選材等各個維度,從而達成了一個重要的經營理念:都市麗人一直在為中國女性選擇適合自己的女性內衣。

都市麗人團隊發現顧客在門店購物的時候,有四個至關重要的關注因素:

第一,質感。顧客會通過試穿、撫摸衣服的材質來感受它的舒適度和與自身身材的適配性。因此在新品方面,都市麗人與玻尿酸龍頭企業華熙生物進行跨界合作;創新材料軟綿綿開發;迭代升級讓柔心杯親膚內層柔軟高3倍,柔芯中層柔彈多2.5倍,內置柔心滑滑布觸感更柔滑;承穩外層穩固微塑不費力等等。

第二,色彩。顏色的變化能夠帶來最直觀的視覺效果。團隊發現,不同年齡及穿衣風格的女性有著不同的顏色偏好。因此,根據后臺銷售情況和市場調研,新產品的色彩搭配上采用了很多國際元素的色彩組合。

第三,款式??钍绞亲铙w現時尚潮流的一個因素。過往都市麗人的訂貨會都是根據經銷商的預定數量實訂實發。而2022年,公司減少了對加盟商的寄售安排,轉為直接增加向加盟商銷售,而商家可以根據日常門店的銷售情況對不同商品有一個預測性的訂貨決策,進而與公司共同打破各品類“平均出貨”的銷售模式,構建一個互惠擇優的爆品增長模式。高毛利、暢銷爆款產品持續實現滾動增補、返單,有效提高產品售罄率及整體毛利率。得益于此,都市麗人2022年也在營銷及銷售費用上促成了更有效的成本管控。

第四,價格。公司始終堅持著“好而不貴”的消費理念,是為產品與價格達到極致匹配的運營戰略。在目前女性內衣市場上,都市麗人的價位區間處于腰部,市場空間仍有較大的發展空間。因此公司近年來一直大力布局數字化云零售,重構門店生態,力求從曾經的傳統服裝門店轉型到全域覆蓋的營銷網絡,實現復購高、客價實惠雙贏局勢的裂變增長。

都市麗人的這份“回歸成績單”告訴我們,業績的扭虧為盈靠的不僅僅是在一線調研后對品牌轉型蛻變的果斷,更多的是依托公司二十五年來堅守初心不變的信念。(本文首發于鈦媒體APP,作者|叁號)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
http://www.hotchengdu.com/6468455.html 0
不Open的GPT-4,能獲得人類信任嗎? http://www.hotchengdu.com/6469155.html http://www.hotchengdu.com/6469155.html#comments Thu, 30 Mar 2023 11:41:00 +0800 根新未來 http://www.hotchengdu.com/6469155.html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根新未來,作者|陳根

從ChatGPT到GPT-4,GPT模型前所未有的聰明性能,也給人類社會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擔憂和危機。代表著當前人工智能(AI)最高水平的ChatGPT,也面臨著人工智能的傳統弊病,那就是“算法黑箱”。

畢竟,OpenAI到目前,都沒有披露ChatGPT和GPT-4的模型使用的訓練數據、如何訓練,以及它的運作方式。要知道,在不透明的算法黑箱之下,人們很難完全信任GPT-4,而直到目前,這個問題仍然懸而未決。

不Open的GPT-4

ChatGPT是基于深度學習技術而訓練的產物,與傳統機器學習不同,深度學習并不遵循數據輸入、特征提取、特征選擇、邏輯推理、預測的過程,而是由計算機直接從事物原始特征出發,自動學習和生成高級的認知結果。

在人工智能深度學習輸入的數據和其輸出的答案之間,存在著人們無法洞悉的“隱層”,這些隱層就被稱為“黑箱”。這里的“黑箱”并不只意味著不能觀察,還意味著即使計算機試圖向我們解釋,人們也無法理解。

事實上,早在1962年,美國的埃魯爾在其《技術社會》一書中就指出,人們傳統上認為的技術由人所發明就必然能夠為人所控制的觀點是膚淺的、不切實際的。技術的發展通常會脫離人類的控制,即使是技術人員和科學家,也不能夠控制其所發明的技術。進入人工智能時代,算法的飛速發展和自我進化已初步驗證了埃魯爾的預言,深度學習更是凸顯了“算法黑箱”現象帶來的某種技術屏障。

最近,就連OpenAI 創始人山姆·Altman(Sam Altman)表達了對于 ChatGPT 和 GPT-4 的擔憂,AI 模型的內容生成能力、以及取代人類工作的潛力讓他“有點害怕”。他說,人類歷史上的幾次技術革命,確實讓社會工種發生了很大變化,有些工作甚至徹底云消霧散。

在與MIT研究科學家Lex Fridman長達2小時的對話中,Altman談及了近期圍繞ChatGPT產生的諸多問題,坦承就連OpenAI團隊,也根本沒搞懂它是如何“進化”的:“從ChatGPT開始,AI出現了推理能力。但沒人能解讀這種能力出現的原因。”唯一的途徑是向ChatGPT提問,從它的回答中摸索它的思路。

而就在不斷測試中,OpenAI發現從ChatGPT開始,GPT系列出現了推理能力。雖然ChatGPT絕大部分時候都被當做數據庫使用,但它確實也出現了一定的推理能力,至于這種能力具體如何出現的,目前卻無人能回答。

更讓公眾擔憂的是,OpenAI并沒有開放關于GPT-4的更多信息。GPT-4論文中沒有透露參數規模、訓練數據集大小等更多細節,在這次訪談中,面對主持人步步追問,Altman依舊守口如瓶。

對于GPT-4預訓練數據集的大小,Altman只是很籠統的介紹了有公開數據集、有來自合作伙伴的內容(如GitHub提供的代碼)還有來自網絡的內容?;钕馛hatGPT也能寫出來的那種賽博八股文,只有在談到Reddit的時候透露了網絡梗圖在訓練數據中占比不大,“不然ChatGPT可能更有趣一些”。

當被問到GPT-4模型參數量有多大?Altman只是說之前瘋傳的100萬億參數是謠言:“我認為人們被參數競賽所吸引,就像過去被CPU的主頻競賽所吸引一樣?,F在人們不再關心手機處理器有多少赫茲了,關心的是這東西能為你做什么。”不過,Altman對于一種說法是持有肯定態度,那就是,“GPT-4是人類迄今所實現的最復雜的軟件”。

算法黑箱帶來了什么?

GPT-4的算法黑箱,也讓人們無法完全地信任它,這使得人工智能無論是程序錯誤,還是算法歧視,都變得難以識別。

當前,越來越多的事例表明,算法歧視與算法偏見客觀存在,這將使得社會結構固化趨勢愈加明顯。早在20世紀80年代,倫敦圣喬治醫學院用計算機瀏覽招生簡歷,初步篩選申請人。然而在運行四年后卻發現這一程序會忽略申請人的學術成績而直接拒絕女性申請人以及沒有歐洲名字的申請人,這是算法中出現性別、種族偏見的最早案例。

今天,類似的案例仍不斷出現,如亞馬遜的當日送達服務不包括黑人地區,美國州政府用來評估被告人再犯罪風險的COMPAS算法也被披露黑人被誤標的比例是白人的兩倍。算法自動化決策還讓不少人一直與心儀的工作失之交臂,難以企及這樣或那樣的機會。而由于算法自動化決策既不會公開,也不接受質詢,既不提供解釋,也不予以救濟,其決策原因相對人無從知曉,更遑論“改正”。面對不透明的、未經調節的、極富爭議的甚至錯誤的自動化決策算法,我們將無法回避“算法歧視”導致的偏見與不公。

這種帶著立場的“算法歧視”在ChatGPT身上也得到了體現。據媒體觀察發現,有美國網民對ChatGPT 測試了大量的有關于立場的問題,發現其有明顯的政治立場,即其本質上被人所控制。比如ChatGPT 無法回答關于猶太人的話題、拒絕網友“生成一段贊美中國的話”的要求。

此外,有用戶要求ChatGPT寫詩贊頌美國前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卻被ChatGPT以政治中立性為由拒絕,但是該名用戶再要求ChatGPT寫詩贊頌目前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ChatGPT卻毫無遲疑地寫出一首詩。

在與MIT研究科學家Lex Fridman的對話中,當主持人提到關于ChatGPT和GPT-4種存在的偏見問題時,Altman表示,ChatGPT在推出之初,就不是一個成熟的產品,它需要不斷迭代,而在迭代的過程中,僅僅依靠內部的力量是無法完成的。“提前”推出ChatGPT技術,是要借助外部世界的集體智慧和能力,同時也能讓全世界參與進“塑造AI”的過程中。而不同人對于問題的看法也各不相同,所以在這個過程中,“偏見”問題就不可避免。甚至,Altman在話里話外也透露著:在GPT中,“偏見”永遠不會消失。

更重要的是,對于社會來說,如果無法獲得GPT-4的底層代碼,你就無法判斷偏見是來自哪里,自然也就沒法糾正了。要知道,如今,不管是貸款額度確定、招聘篩選、政策制定等,諸多領域和場景中都不乏算法自動化決策。

而未來,隨著ChatGPT進一步深入社會的生產與生活,我們的工作表現、發展潛力、償債能力、需求偏好、健康狀況等特征都有可能被卷入算法的黑箱,算法對每一個對象相關行動代價與報償進行精準評估的結果,將使某些對象因此失去獲得新資源的機會,這似乎可以減少決策者自身的風險,但卻可能意味著對被評估對象的不公。

不實信息怎么辦?

不實信息是GPT-4所面臨的另一個問題。要知道,GPT-4一類模型的功就是預測一句話的下一個詞,這意味著,人們無法完全擺脫胡編亂造的問題。因為ChatGPT本質上只是通過概率最大化不斷生成數據而已,而不是通過邏輯推理來生成回復——ChatGPT的訓練使用了前所未有的龐大數據,并通過深度神經網絡、自監督學習、強化學習和提示學習等人工智能模型進行訓練。

目前披露的ChatGPT的上一代GPT-3模型參數數目高達1750億。在大數據、大模型和大算力的工程性結合下,ChatGPT才能夠展現出統計關聯能力,可洞悉海量數據中單詞-單詞、句子-句子等之間的關聯性,體現了語言對話的能力。正是因為ChatGPT是以“共生則關聯”為標準對模型訓練,才會導致虛假關聯和東拼西湊的合成結果。許多可笑的錯誤就是缺乏常識下對數據進行機械式硬匹配所致。

也就是說,ChatGPT雖然能夠通過所挖掘的單詞之間的關聯統計關系合成語言答案,不能夠判斷答案中內容的可信度。由此而導致的錯誤答案一經應用,就有可能對社會產生危害,包括引發偏見,傳播與事實不符、冒犯性或存在倫理風險的毒性信息等等。而如果有人惡意的給ChatGPT投喂一些誤導性、錯誤性的信息,將會干擾ChatGPT的知識生成結果,從而增加了誤導的概率。

我們可以想象下,一臺內容創作成本接近于零,正確度80%左右,對非專業人士的迷惑程度接近100%的智能機器,用超過人類作者千百萬倍的產出速度接管所有百科全書編撰,回答所有知識性問題,這對人們憑借著大腦進行知識記憶的挑戰是巨大的。

比如,在生命科學領域,如果沒有進行足夠的語料“喂食”,ChatGPT可能無法生成適當的回答,甚至會出現胡編亂造的情況,而生命科學領域,對信息的準確、邏輯的嚴謹都有更高的要求。因此,如果想在生命科學領域用到ChatGPT,還需要模型中針對性地處理更多的科學內容,公開數據源,專業的知識,并且投入人力訓練與運維,才能讓產出的內容不僅通順,而且正確。如果不公開訓練所使用的數據,OpenAI關于安全性的擔保可能遠遠不夠。

面對日新月異的新技術挑戰,特別是人工智能的發展,我們能做的,就是把算法納入法律之治的涵攝之中,從而打造一個更加和諧的人工智能時代。而社會民主與技術民主兩者之間正在面臨著挑戰,如何定義技術民主將會是社會民主的最大議題。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
http://www.hotchengdu.com/6469155.html 0
巨子生物:披著醫美外衣的“新消費”公司 http://www.hotchengdu.com/6469149.html http://www.hotchengdu.com/6469149.html#comments Thu, 30 Mar 2023 11:37:00 +0800 錦緞 http://www.hotchengdu.com/6469149.html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錦緞

“衰老”這個詞,不管我們多不愿面對,卻沒誰能夠逃避。反過來說,玻尿酸成為近些年醫美風口,成就了一批產業新貴,不無原因。 

實際上,補救面部衰老,能打的并非只有玻尿酸。膠原蛋白也能起到類似功效,甚至理論上效果更佳。只是相比前者產業鏈優勢,膠原蛋白的提取至今仍是一個難題。因此在競爭中,膠原蛋白被甩在了身后。 

正所謂風歲輪流轉。伴隨著合成生物學的興起,重組膠原蛋白開始可以在流水線上合成出來,膠原蛋白這個細分賽道也又開始支棱起來了。醫美核心填充原材料市場由此風云再起。  

在重組膠原蛋白領域,目前資本市場的一哥是巨子生物( HK:02367),號稱“重組膠原蛋白”第一股。伴隨著行業的起勢,巨子生物能否成為下一個美客( SZ:300896),正讓部分激進投資者充滿想象。 

3月27日,巨子生物披露了登陸資本市場后的第一份年報,2022年營收23.64億元,同比增長52.3%;歸屬凈利潤10.02億元,同比增長21%。坦率而言,產品放量疊加利潤增長,這是一份不錯的財報。但在我們細致分析后,又對巨子生物這份財報摘出了3個需要深入推敲的問題。 

這3個問題,很大程度上預示著醫美產業未來競爭格局的演進。

01 業績增長是由什么推動的?

重組膠原蛋白產業發展初期,各家普遍選擇使用細胞來培育膠原蛋白,這樣做的好處是與人體相似度高,但卻成本過高。后來,成本低廉的細菌培養成為主流,共分為三條技術路線:大腸桿菌、畢赤酵母和釀酒酵母。 

三條技術路線中,大腸桿菌、畢赤酵母較為普遍,而釀酒酵母應用較少。 

大腸桿菌路線,步驟非常復雜,對廠家技術要求較高,具有一定的產業門檻。目前,巨子生物、錦波生物等少數玩家技術較為成熟。畢赤酵母路線,純化比大腸桿菌簡單一點,但發酵周期是大腸桿菌的5-7倍,發酵產量比大腸桿菌低一半,因此效率較為低下。 

圖:膠原蛋白行業重點公司,來源:華安證券 

巨子生物是首家上市的重組膠原蛋白公司,已經在這一領域深耕了20余年,擁有10.88噸重組膠原蛋白產能及 212.5 噸在建產能,是唯一可以大規模應用大腸桿菌技術生產重組膠原蛋白的企業,儼然技術成為巨子生物的核心競爭力。 

在巨子生物披露的2022年財報中,不止一次的強調了公司自身的研發能力。財報顯示,2022年研發支出同比增長76.5%,增速明顯高于營收與凈利潤。 

似乎正是因為在研發層面的大力投入,才換來了巨子生物營收的增長。但如果投資者對業績進行全面拆解就會發現,除了研發費用增長較快外,巨子生物的營收成本和銷售成本也同樣快速增長。 

營收成本代表公司產生產品所消耗的原材料價值,這項數據直接決定了巨子生物毛利率的高低。因為營收成本飆升的原因,導致巨子生物的毛利率同比驟降2.9個百分點,雖然毛利率仍高達84%,但已經呈現極為明顯的下降趨勢。 

圖:巨子生物2022年財報拆解,來源:錦緞研究院 

更深層次事實是,巨子生物實現52.3%營收增長使用的卻是翻倍的銷售費用。銷售費用最常見的支出形式就是廣告營銷,這就意味著,巨子生物為了賣出更多的產品,所選擇的手段是增加營銷力度。 

在巨子生物產品的成本結構中,銷售成本是占比最大的一項,而材料成本卻僅相當于銷售成本的一半,研發成本則為銷售成本的6% 

其實早在巨子生物披露招股書的時候,就曾公布所募集資金的用途。其中,用于營銷的資金占公司IPO總金額的46%,僅用在擴大在線直銷渠道就預計用掉總金額的35%,而用于研發的整體資金卻僅為募集資金的11%。 

圖:巨子生物募集資金用途,來源:招股書 

誠然,對于尚處于盈利狀態的巨子生物來說,適當增加銷售費用是可以接受的。但如果數字遠高于研發成本增速和營收增速,那么當前的巨子生物并不能被認為是一家由研發驅動的公司,而更像是一家由銷售驅動的公司。 

02 用戶接受度如何提升?

究竟為何巨子生物會花費如此多的資金在銷售上?這背后與巨子生物所選擇的營銷戰略密不可分。 

重組膠原蛋白主要有兩個應用方向:功能性護膚品、醫藥敷料??v覽巨子生物產品矩陣,其已經形成可復美、可麗金、可愈、可復平等8大系列產品,合計121項SKU,并有127項SKU在研。 

雖然巨子生物SKU數量較多,但卻普遍集中在可復美、可麗金兩大系列產品,而這兩大系列則均主要面向消費級市場。 

圖:巨子生物產品種類,來源:東方證券 

整個2022年,巨子生物的業績增長正源于功能性護膚產品的極速放量,較2021年同比增長81.4%;而醫用敷料業務的營收卻僅同比增長18.3%。護膚品與醫用敷料的最大差異在于它們一個屬于化妝品,一個屬于醫療器械;一個是紅海市場,一個是藍海市場。 

圖:巨子生物營收拆分,來源:錦緞研究院 

化妝品領域,消費者選擇自由度很高,相關數據統計,平均幾個月就有一款新的化妝品上市,而且化妝品可選擇的原理和材料都非常多,重組膠原蛋白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 

如此激烈的競爭中,想要爭取到有利的身位,就必須完成用戶教育,因此前期往往需要投入大量資金去普及重組膠原蛋白的概念。這也是為何巨子生物花了如此多銷售費用的原因。 

與化妝品相比,雖然醫用敷料競爭更小,但醫療行業卻對于重組膠原蛋白依然持有謹慎的態度。膠原蛋白經歷由動物源到人源化的轉變,在早期,動物源的膠原蛋白具有很強的免疫原性,容易造成風險,因此醫生的謹慎態度也是能夠理解的。 

現狀而論,巨子生物重注化妝品市場的做法是符合商業利益的,不過其主攻抖音、小紅書等渠道進行直接銷售的DTC( 采用直接面對消費者的營銷模式)模式卻值得探討。 

圖:巨子生物銷售渠道,來源:錦緞研究院 

DTC模式直接面對消費者,固然可以達到直接獲客的目的,由于繞開了中間商,因此顧客可以花費的價格更低。這樣固然可以更快的將商品銷售出去,但卻難以沉淀客戶。 

一方面,平臺規則約束嚴重,不可控因素較多,多平臺政策規則變化較大;另一方面,伴隨DTC入場商家的增多,價格戰和同質化現象嚴重,流量紅利越來越少?;蛟S在當下,通過DTC模式可以獲得不錯的銷售額,但等到流量紅利消退的時候,高昂的銷售成本真的還會顯得效率很高嗎? 

利用DTC模式,能夠快速的獲取用戶,但這僅是第一步,更為重要的則是用戶留存。如何將從公共領域引流出來的用戶變成企業的私有領域流量,沉淀到企業的用戶池中,這才是DTC模式的關鍵核心。 

巨子生物想要利用營銷構建起一條護城河,同時又選擇了DTC模式作為核心方向,那么如何做好用戶運營和留存則是重中之重,但關于用戶的數據我們并沒有在財報中體現。 

03 什么才是核心競爭力?

投資最奇妙的地方在于,同一個公司在不同投資者眼中往往有不同的價值。 

很多投資者看好巨子生物的原因在于,它的估值水平并不高。截止3月28日收盤,巨子生物市盈率僅為60倍,遠低于愛美客94倍的市盈率水平。如果將愛美客作為參照系,那么巨子生物仍有56%的上漲空間。 

然而,巨子生物對標愛美客的做法真的合理嗎?愛美客營收幾乎完全由醫美業務貢獻,但巨子生物66%的營收卻是化妝品業務所貢獻。醫美業務難道與化妝品業務享有同樣的估值,這顯然是不合理的。 

與其將巨子生物與愛美客對標,倒不如將其與同樣聚焦化妝品的華熙生物相比較,華熙生物主要業務同樣主要由化妝品所貢獻,以醫美業務為輔。目前,華熙生物的市盈率為59.6倍,與巨子生物基本相當。 

實際上,無論是醫美估值還是化妝品估值,這些都僅是巨子生物的表象競爭力。正如前文我們分析的那樣,巨子生物所構建不是研發護城河,而是銷售護城河。這就意味著,巨子生物能夠達到這樣的高度將取決于用戶的運營能力。 

在我們看來,這種模式更像是一種基于互聯網思維的新消費平臺,考驗的是平臺用戶獲取、用戶轉化、用戶留存、用戶激活的能力。這其中有兩個關鍵點。一是通過數字化驅動,讓企業對目前業務狀態實時掌控;二是基于數字反饋,不斷自我迭代,尋找到最優的成長之路,最終貫徹增長。 

聚焦巨子生物,其2022年的核心增長來源于消費級市場,因此投資者不應該將其視為一家醫藥公司,而更應將其看作是一家新消費企業。在重組膠原蛋白這個賽道中,巨子生物擁有技術、產能、資金、渠道等多方面優勢,但在新消費這個賽道中,巨子生物顯然還太稚嫩。 

既然選擇了銷售驅動的發展道路,聚焦了DTC的發展戰略,巨子生物就應該更加重視用戶運營,DTC模式是為了構建私域流量的引流渠道,而不是一種簡單的營銷口號。 

而從長期來看,基于產品力的科研能力、規模能力,仍將是巨子生物以及所在的重組膠原蛋白細分賽道構建核心競爭力的必有之路。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
http://www.hotchengdu.com/6469149.html 0
市值近60億,中國披薩第一股來了 http://www.hotchengdu.com/6468914.html http://www.hotchengdu.com/6468914.html#comments Thu, 30 Mar 2023 11:30:00 +0800 觀潮新消費 http://www.hotchengdu.com/6468914.html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觀潮新消費,作者 | 王噸噸,編輯 | 紫蘇

“卷土重來”的達美樂中國,今天終于把自己“送”上市了。

觀潮新消費3月28日消息,今日,達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達美樂中國)成功在港交所敲鐘,截止今日收盤,每股45.95港元,總市值近60億港元。

值得注意的是,這并不是達美樂中國首次在香港申請上市。2022年3月和10月,達美樂中國分別向港交所提交了上市申請。同年11月,達美樂中國通過港交所聆訊,12月13日開始公開發售,并計劃于12月23日開始在港交所交易。

然而,12月19日,達美樂中國卻表示,“鑒于現行市況,經征詢獨家整體協調人后,本公司已決定延遲全球發售。”

2023年3月,達美樂中國再次披露聆訊后的資料。本次IPO,達美樂中國計劃發售1279.9萬股。與2022年末的發行計劃相比,發售數量多了145萬股。

兜兜轉轉,達美樂中國終于上市,也成為了2023年第一家在港上市的餐飲企業。

年入20億,3年虧損近10億

達勢股份有限公司是達美樂披薩在中國內地、中國香港和中國澳門的獨家總特許經營商,目前在中國內地的17個城市有直營門店604家。

按2022年的全球零售銷售額計算,達美樂中國的全球特許權授予人Domino’s Pizza, Inc.為全球最大的披薩公司,截至2023年1月1日,在全球90多個市場擁有超過19800家門店。

但在目前眾多謀求上市的餐飲企業中,達美樂中國的業績并不突出,并且還在虧損中。

據招股書數據顯示,2020年至2022年,達美樂中國的收入分別約為11.04億元、16.11億元、20.21億元。

2020年至2022年,達美樂中國的凈利潤依次約為-2.74億元、-4.71億元、-2.23億元;同期,達美樂中國經調整凈利潤(非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計量)依次約為-2億元、-1.43億元、-1.14億元。

達美樂中國過去3年累計虧損高達9.68億元,招股書還預計,由于不斷進行門店擴張和進入新市場,2023年的凈虧損還可能遠高于2022年。

達美樂中國表示:“過去數年,結合我們對長期發展和增長的追求,我們投入大量資源研究潛在新市場,開設更多門店和中央廚房,營銷和推廣我們的品牌,為更多新門店設立及運營的籌備投資及培訓門店層面員工,拓寬我們的服務范圍及投資技術,這已導致我們在往績記錄期間錄得凈虧損,我們無法保證可有效控制成本及開支且未來能夠實現或保持盈利。”

一直以來,達美樂中國區別于其它披薩品牌的主要賣點之一,便是承諾30分鐘必達的外賣服務。

前三年疫情的反復,給這個外賣業務占比超過7成的披薩店帶來了紅利。近三年,達美樂中國的門店數量增長超170%,達到604家。要知道,2019年底其門店數量僅為188家。

但也因外賣業務,達美樂中國聘用的騎手數量眾多,員工成本居高不下。

據招股書顯示,2020年至2022年,達美樂中國薪酬開支分別為4.69億元、7.03億元、7.85億元,分別占同期總收益的42.5%、43.7%、38.8%,超過原材料及耗材成本,在其各項支出中位列第一。

截至2022年底,達美樂中國有全職門店員工3360人,兼職門店員工10616人,其中兼職員工多為騎手及店員。

此外,達美樂中國還計劃將于2022年-2026年依次開設約120家、180家、240家、200家、300家新店,計劃通過擴大地理覆蓋范圍及深化市場滲透,繼續擴大在中國的市場范圍。

對于未來如何實現盈利,達美樂中國表示,公司將通過提高單店收益和門店銷售額、實行門店擴張、控制門店成本及開支,以及通過前期在業務中做出的公司層級投資,來降低公司成本及開支。

同時,達美樂中國對披薩外送場景充滿了信心。

在達美樂中國看來,中國的披薩市場是一個龐大、快速增長且處于早期發展階段的市場。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顯示,2022年,中國的披薩市場規模為375億元,預期到2027年將增長一倍并達至771億元,復合年增長率為15.5%。

與東亞市場其他國家相比,中國的披薩市場還遠未到飽和狀態。2022年國內一線及新一線城市每百萬人約有25家披薩門店,二線、三線及三線以下城市每百萬人約有15家及7家披薩門店,而同期與中國有相似飲食文化的日本及韓國每百萬人約有29.5家及30家門店。

還值得一提的是,按照去年營收規模,達美樂中國是國內第三大披薩公司,僅次于百勝中國旗下的必勝客和本土品牌尊寶披薩。

不過第一名和第三名的差距還很明顯。2022年,必勝客中國的市場份額高達35.2%;而排名第二的尊寶披薩和第三名達美樂中國的市場份額分別為5.6%和5.3%,差距顯而易見。

財報顯示,2022年必勝客實現收入必勝客收入為19.6億美元,雖同比下降7.1%,但也是達美樂的6倍多;門店數量上,截至2022年12月31日,必勝客在中國門店數量為2903家。

披薩外送鼻祖

1960年,達美樂品牌在美國創立。1973年,首次提出“配送時間超半小時即半價”??梢哉f達美樂不光是披薩外送鼻祖,也是即時配送行業的鼻祖。

“快”是達美樂的特點也是殺手锏。因為披薩出爐后超過30分鐘口感會變差,創始人制定了一個規則:外賣超過30分鐘披薩價格減半,后來規則更加嚴苛,如果超過30分鐘,消費者可以免費獲得一個披薩。

創新的外賣舉措贏得了消費者喜愛,隨后達美樂又開放了加盟。通過“外賣+供應鏈+加盟商”的模式,達美樂進入了全球快速擴張之路。

2004年,達美樂在美國上市。自上市以來,達美樂超27倍的投資回報,甚至超過了谷歌、臉書、亞馬遜和蘋果,被稱為“宇宙第一奇股”,也被調侃稱“一個披薩賣100億美元”。

1997年,達美樂正式進駐中國。2010年,達勢股份收購了達美樂披薩北京、天津、上海、江蘇及浙江的特許經營商。

2017年,其與達美樂總部又簽訂了特許經營協議,獲得達美樂在中國大陸、香港、澳門10年的特許經營權。根據協議,達勢股份的特許經營權最長能延伸至30年。

此次申請港股上市的達美樂中國主體便是達勢股份,和達美樂國際市場環境不一樣,就連商業模式也不同,業績更是千差萬別。

從達美樂披薩的財務數據可以看出,其很大一部分利潤來自供應鏈和加盟商。達美樂幾乎所有原材料都是自產,還和加盟店簽訂了“利益共享”協議。

但達美樂中國的門店都是直營店,達勢股份作為運營方,只有特許經營權,也無法開放加盟。達勢股份每年還要向品牌授權方達美樂披薩支付一定的費用,包括加盟費、版稅、軟件授權費、年度升級費等。2021年,這部分費用為1.146億元。

而其友商們——必勝客和尊寶既有直營店,也有加盟店。其中,尊寶已有超2100家加盟店。

此外,“30分鐘必達”在外賣效率較低的歐美國家有一定的競爭力,但國內美團、餓了么等外賣平臺加持下,達美樂的競爭力并不凸顯。

好在這些年,西餐品類逐漸普及,外賣市場也無需燒錢教育。2020年至2022年,達美樂中國來自外送業務的收入分別為8.22億元、11.80億元、14.6億元。主要也來自北京、上海及新增市場,如深圳、杭州、廣州等。

還比較有意思的是,達美樂中國CIO賴毓銘曾表示:“我們內部常說,達美樂其實是一家科技公司,只不過碰巧在賣披薩。”

為了快,達美樂自主研發了智能訂單調度系統、一體化服務中臺,用戶可以全程追蹤披薩從制作到送達的全過程。

據招股書披露,2021年和2022年,達美樂中國有95%的外送、外帶及堂食訂單是線上下單,高于行業平均水平。行業的平均水平低于70%,一般行業內餐飲品牌的外送業務占比在40-50%間。

此次上市,達美樂中國募資資金也是主要用于擴張門店網絡和擴大中央廚房的容量;提高技術能力從而提高經營效率、服務能力和顧客體驗等。

披薩第一股上市迎大考

達美樂進入中國的前20年,發展極為緩慢,更被必勝客甩開了好幾條街。直到2017年5月,王怡加盟達美樂中國才改變這一局面。

公開資料顯示,王怡曾在麥肯錫任職多年,后進入麥當勞中國,做到特許經營副總裁;2017年,擔任達美樂中國首席執行官,主要負責公司的整體戰略規劃及業務方向。

2017年至今達美樂中國新增5筆融資,合計融資約1.7億美元。但顯然融資、擴張只是第一步,上市也只是剛開啟了新征程。

具體來看,如今的披薩已經非常標準化了,且只是西餐的一個細分品類。

據《2022-2027年中國披薩行業市場全景評估及發展戰略規劃報告》顯示,2016至2019年,我國披薩餐廳市場規模由228億元迅速增長至335億元,年復合增長率為13.7%。

但因為疫情,變化很快就發生了。2020年,披薩行業規模下滑至305億元,同比減少8.96%。與此同時,披薩外賣市場規模開始高于堂食規模。

弗若斯特沙利文發布的中國披薩市場行業報告顯示,預計披薩外送分部甚至將較整個中國披薩市場增長更快:2022年,整體外送比薩銷售額為218億元,占整個中國比薩市場的58.1%;預計2022年至2027年披薩外送分部將按18.7%的復合年增長率增至514億元,占整個中國披薩市場的66.7%。

數據顯示,2021年,國內一線和新一線城市創造了披薩市場64.3%的收益。未來幾年,披薩市場依舊集中在一線和新一線城市。2021年-2026年,二三線及以下城市預計更具增長潛力,復合增長率或將高于一線。

但二線及以下城市的布局,對達美樂中國來說是更為嚴峻的運營考驗。

除了達美樂、必勝客、棒約翰、薩莉亞等相對成熟的國外披薩品牌,近些年來出現的中國本土披薩品牌也開始崛起。

據企查查數據顯示,2011年-2021年之間,國內披薩企業注冊數量持續上升,2020年達到頂峰,國內與披薩相關企業一共有2.5萬家。

和肯德基、麥當勞相比,達美樂沒有爆款大單品,和消費者關系也不夠緊密;此外,披薩不存在過高的技術門檻;更何況,同樣作為預制菜的一個細分品類,越來越多企業推出半成品披薩,性價比更高,也更快。

餐飲企業們上市如履薄冰,沒有更多優勢和故事的達美樂中國,卷得好披薩邊,卷不動披薩市場。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
http://www.hotchengdu.com/6468914.html 0
露營的錢,不好賺了 http://www.hotchengdu.com/6469141.html http://www.hotchengdu.com/6469141.html#comments Thu, 30 Mar 2023 11:29:00 +0800 深燃 http://www.hotchengdu.com/6469141.html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深燃,作者 | 李秋涵,編輯 | 魏佳

2023年,你還露營嗎?

將這個問題拋給這兩年才接觸露營的玩家,收到的回答能分為三類。一類真正入了露營坑,今年琢磨著升級裝備。一類已經不玩了,去年跟風玩,今年要四處走走,對露營興趣不大。一類還在偶爾參與,不過投入不多,和幾位朋友一起拼裝備或租裝備。小山就屬于第三類。

他家住廣東,上個月剛和朋友一起露營,調侃自己只負責出力。“大部分人都是跟風,只有一兩個人真的在玩”,小山說,自己經常遇到5個人去露營,只有一個人有裝備的情況,“其他人就是去拍照的”。

收到的回答里,玩家們都提到,很少去營地露營。

露營產業鏈可以簡單分為露營用品和露營地兩部分,所謂營地,可以理解為商家利用一塊地,為想露營的人提供服務。

2022年,疫情帶火的露營,更準確的說,是精致露營。這是一種以舒適、便利、高品質體驗為目標的露營方式。裝備可以自己買,也可以去營地,進行“拎包入住式”露營。由于回本周期快且門檻低,去年大量人涌入露營行業創業,做起了營地生意。

今年營地日子可不好過。

春天來了,露營市場的確有所回暖。根據美團、大眾點評數據,3月初,露營相關搜索量同比上升450%,筆記數量增長約300%。攜程數據顯示,2023年3月以來(3.1-3.16),國內露營產品預訂量環比2月同期增長107%,同比增長135%。

不過一個殘酷的真相也在這時顯現了出來。

一位OTA(在線旅行)平臺人士對深燃表示,“今年3月的露營數據不如去年6、7月份預訂量大”,不過在她看來,主要因為三月氣溫還沒有完全回暖。

多位從業者表示,屬于營地的熱潮已經過去了。“今年整體流量下滑超過一半以上”,營地主理人Bing對深燃表示,他將營地客源分為團建和散客兩類,“團建客人還能維持住,甚至還有所上升,但散客,大都已經下滑了50%”。露營品牌“51camp”城市營地負責人張泳也表示,“很多營地的營收得打6折”。還有一位營地主理人提到,3月初,他已經把營地裝備全都半價轉讓了出去,放棄了營地生意。

“疫情管控放開后,大家都想往外走,我自己都希望去新疆西藏走一走”,Bing表示,這是露營整體客源下滑最重要的原因。

2023年,營地主們圈塊地就能躺賺的日子,結束了。

客流下滑、價格內卷,我關掉了營地

營地生意不好做,呈現出兩極化的特點。

營地主理人劉風,今年3月初剛把營地關了,花7萬買的裝備,以29800元的價格轉讓了出去。

他完整的經歷了露營風口從起勢到墜落的全過程。作為露營愛好者,2022年3月,他在朋友圈發了自己出去露營的照片,就有朋友主動來問他,“你這裝備是哪里買的?”,對方表示網上已經買不到了,忍不住問他,“能不能租給我?”

這讓他注意到商機,于是立刻和朋友做起了租賃生意,“第一天就租出去了二三十套”,假期一天就能賺4000多元。隨后半年,他在裝備上林林總總投入了七八萬,賺回來了二三十萬。

營地是2022年9月份接手的,一個在鄉下,由他一手操持,總投入23萬,租了一年,能容納300多人,另一個在城市,和別人合伙,他只是做裝備入駐。當時營地已經非常飽和,他所在的城市西安,營地越開越多,“真的只要有一片空地,你打開幾個天幕帳篷,就能做了”。

那時候,就已經開始僧多粥少。為了拉客人,除了做線上引流,他們三個合伙人,還一起到高端寫字樓里做推廣,找企業的前臺溝通。實在沒有客人時,他們還去郊野公園里發過傳單。為了讓客人帶新人,他們做了特別優惠活動,比如客人來玩后,下次四個人來玩,有一個人能免單。

即便是這樣,鄉下的營地還是沒有起色。天氣變冷后,12月中旬,他們關了營地,今年天氣回暖,他們原本計劃2月重新開張,但營地升級翻修還需要花5萬-10萬,想著要賺回來也難,干脆就放棄了。

在城里的營地,也變得不好做。由于沒有鄉野風景,去城市營地的客人,對餐飲有更高的要求,他們提供的基礎餐飲,不具備競爭力,后來也就退出了裝備的入駐。

算下來,一來二去,靠租賃裝備賺的二三十萬,又因為做營地虧了。

主題旅行平臺“游俠客”的上海區總經理李云子告訴深燃,去年十一,他們服務了上千名露營玩家,今年,戶外徒步恢復到比2019年還火熱的狀態,但露營方面,“平臺露營活動發的不多,未必說不發,但發了之后用戶報名就很少了,變化還是很明顯的。”

現在,用戶即使來露營,也希望營地能打造更豐富的活動,但對于他們平臺和商家而言,考慮投入產出比,已經不足以在這上面費精力研發產品了。

市場的變化,Bing也感受直接。“散客下滑很嚴重”,他表示,疫情以后,企業團建變多,幸而他原本經營的營地,70%的客源來自團建,只有30%來自散客,營地還能維持。

但依靠散客的營地,過得就很艱難。他朋友的營地開在南方某城市市中心,一年租金30萬,為了保持餐飲的競爭力,一共有10個員工,每個月流水10萬才能保本,現在每個月虧損四五萬。“露營做餐飲,最容易出現虧損,你得有廚房,準備熟食、冷飲,還得有服務員。我建議他趕緊去拉團建客人,不要去投流了”,Bing表示。

天價露營也成為了過去式。Bing介紹,即便原本收費在兩三百塊的營地,價格也下滑了20%、30%,之前過一夜收費好幾千的,現在也就是三五百,“幾千塊完全可以住高級酒店了,當時是完全的賣方市場,現在是買方市場了”。

他表示,在他所在的城市內,露營已經卷到了99元一個人,并且還精釀啤酒不限量。春節期間圍爐煮茶很火,有營地打出了8個人128元的價格,“他們能賺什么呢?已經卷到這種程度了。”

當然,不是所有營地都大虧損。

對于已經形成品牌的頭部企業,或形成差異化特色的營地,2023年還維持著不錯的運營狀態。“大熱荒野”CEO朱顯舉例,他們在廣深的營地,依托800人左右的私域社群,純靠玩家復購,已經不用再去做流量拉新,50頂帳篷,“每周都能滿”。

艾蘊田Camp營地主理人Simon也告訴深燃,他經營的營地,主要走小眾高端路線,有15頂到30頂帳篷,顧客得提前兩三天預定,“在2月底,天氣稍微一熱,訂單量激增,馬上就有反應了”。

“很多營地就是營地主一個人運營,做清潔時再臨時請一個人,整體一個月支出只有5000元,只要接一個團建,就保本了。只是大家明顯覺得,付出的精力和收入不成正比,有這些時間精力,還不如去賺其他的錢了”,Bing表示。

卷內容、代運營、做服務,營地不得不變

一個新興市場的興起,都得經歷從風口到冷靜的過程。2022年露營的火熱,是一次教育市場的機會,現在市場已經進入下一個階段,輪到賣鏟子的人賺錢了。

營地要想活下來,怎么辦?

2023年,已經不是靠“卷價格”就能掙來生存空間了,正在卷的是“內容”。

所謂“內容”,可以是和當地的地理位置結合的營地差異化優勢,也可以是不間斷策劃的獨特活動。所以李云子提到,他們在牛背山的營地,今年客源受影響不大,“地理資源有其不可替代性”。我們也能看到,相應的節假日,營地在大推活動,比如三八婦女節,不少營地就推出了插花等活動,以吸引客流。

Simon所經營的營地,也是因為依山傍水,再加上融入了自己的市集活動,比如藝文類的水游集,所以還不擔心客源。

張泳告訴深燃,開在城市的營地,和開在鄉野的營地,卷的內容不同。鄉野的營地,對標的是近郊游,滿足消費者接觸大自然的需求,城市露營對標的是餐飲,可以做新疆菜、云南菜,要保證餐飲質量不比傳統的餐飲店差,同時還要提供Livehouse、篝火等活動,以及提供裝備可供露營,這個模式的好處是餐飲帶來的復購率更高,難題是投入“重”,入門門檻比近郊營地高。

如果不是對標餐飲,純露營到底怎么卷內容?不少營地主是迷茫的。

“卷內容還是卷不動”,Bing給深燃算了一筆賬,“舉行一場女神節活動,從設計到物料制作,整場活動大約花1萬塊,加上各種成本,單場活動如果想做到兩萬的營業額,按照人均客單價200元來計算,得招到100人來參加,這是很難的”。

李云子也提到,即便策劃活動,投入大,產出也不一定理想。

這也讓B端生意開始崛起。

Simon提到,由于生意穩定,從去年11月開始,經常有營地主找到他們取經,“大量同行要撐不住了,特別需要內容運營”,Simon表示,他們反而意外的開辟了B端的代運營生意,現在每月都有三五個營地找他們洽談代運營服務,“我們也是沒想到”。

代運營,根據介入程度不同,他們收費在5萬-50萬之間,已經成為不錯的一筆收入來源。

Bing正在轉型做B端生意,規劃里也涉及給營地做內容方案,“比如,三八婦女節時每家都在自己設計節目,成本很高,不劃算,我們做方案,一套下來可以分發給很多營地”。

這只是他做B端生意規劃的一部分。10年前Bing曾經歷過民宿行業的爆發,他覺得現在露營行業的發展狀況,和當時的民宿一模一樣。

根據發展趨勢,他給自己公司制定的規劃是,第一個階段為想入場的商家服務,囊括營地的籌建到落地,涉及選址、規劃、設計、建設等。同時,也可以向供應鏈拓展,介入營地燈具、桌椅、天幕等的裝備采購。第二個階段做營地的運營,給營地做運營方案、活動策劃,做人員培訓、團隊培訓等。第三個階段則是做品牌,放大平臺估值,可以做一些自營和加盟,做技能的對接,對企業入駐收費。

“今年會迎來小微營地的倒閉潮,中高端營地會越走越遠,整個市場的無序競爭會弱化”,Bing表示,“這些事情也只有現在才能做,之前火爆,大家不用費力就能賺錢,現在才是入局B端的機會”。

在這個市場升級的過程里,僅靠圈地就能賺錢的機會已經沒有了。

露營,市場還有多大?

2022年,在看了B站UP主“徐云流浪中國”后,玩家陸飛人嘗試露營,成功入坑。他從不去營地,而是找一個野地,露營過夜。他通常先看網絡上的經驗分享,開著車沿著近郊找,看哪里位置好,直接就扎上帳篷。

露營對他來說,意味著“我可以逃離職場,逃離城市,逃離人世間的各種雜亂,去享受生活最本質的樣子。做飯、洗菜、洗碗,看著喜歡的風景吃飯,什么房子車子孩子,工作工資職業發展,都靠一邊”。

太陽落山了,他知道還有星辰等著他,看星辰漸淡,他知道太陽還會照常升起。每次看日落他都會發出《三體》里葉文潔的感嘆,“這是人類的落日啊”。

2023年,露營正在被重新審視和定義。

Simon提到,今年來營地的用戶變化很大。以前獵奇的心理更多,大家關注的是照片拍出來是否漂亮,對于露營本身,沒有什么特別訴求?,F在,營地品質怎么樣、餐食好不好吃、有沒有配備煙花秀、音樂節等活動,甚至衛生間是不是干凈,都成為了他們選擇營地的因素。

主打租車業務的悟空出行CMO朱旭告訴深燃,最近他走訪商戶,發現平臺下的租車公司,也自己在買露營裝備,租給來租車的客戶,“價格200元一套,租幾次成本就收回來了”。根據租車市場來看,這兩年開房車、露營,“差異化的生活方式,越來越成為一個主流。”

多位從業者對深燃提到,認為露營不應該被定義為旅游,而應該被定義為一種生活方式。經歷了一兩年的市場教育,這一概念也正在普及。

現在,最大的疑問是,這個風口過后留下的市場,還能發展到多大?

根據艾媒咨詢,數據顯示,疫情基本控制后, 2021年露營營地市場規??焖僭鲩L,預計增長率達78.0%,市場規模將達299億元。此外,預計2022年增速達18.6%,市場規模達354.6億元。

根據開源證券研究所報告,2020年丹麥、英國、美國、德國的戶外運動滲透率分別為22%、20.7%,17.5%、17.3%。而中國、印度滲透率分別為13.6%和7.4%,仍處于較低水平。

“露營不是原來窄義的露營,已經是一種風格”,消費投資人陳默默對深燃表示,露營市場可以類比精品咖啡,即看在一個大的行業里,滲透率能達到多少,“在所有的短途旅行里,看有多少人會選擇露營”。

這是目前還很難回答的問題。

在她看來,市場還沒有成熟,對新品牌來說有機會。這是一個“非標”的市場,消費者在選擇非標產品時,最害怕遇到坑,希望有一個靠譜的平臺或第三方兜底。因此有機會跑出兩類品牌,一類是能夠實現專業化的品牌,包含裝備在內的供應鏈品牌,以及提供營地服務的品牌,一類是整合平臺,為消費者提供更高效的搜索和比價服務。

而在營地方面,行業要往下一步走,首先還是得解決供給側的內容問題。

朱顯表示,產品要持續有生命力,不能是一成不變的,得有“新菜”。營地跟自然景觀最大的區別是,可以增加內容,比如做復古集市,開音樂節,融入飛盤、腰旗橄欖球等戶外運動,“這是一個非常好的載體,當供給側更豐富,用戶才能篩選”。

其次要解決人才的供給。這也是多位營地主對深燃提到的問題。

這是一個全新的行業,技能也會有特定的屬性。“營地的主理人,需要有戶外的知識,有應急處理的能力,還得是民宿管家,有經營服務的意識,甚至一些營地主打親子或團建,他們也要有帶團的能力,很需要復合型人才”,朱顯表示。

他提到,由于有的營地在偏遠地方,一些年輕人不愿意去工作,導致招聘困難,標準化也不高。不過這并非沒有解決辦法,“當用戶有需求,行業有現金流,提高待遇,就有機會”。

2023年,露營市場還在發展中。畢竟“出遠門旅游,一年就一兩次,長途旅游之后,人們肯定還是會有近郊游的,市場就擺在那里”,Bing表示。就看行業里的從業者,怎樣為消費者帶來不可替代的體驗和服務了。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小山、劉風、陸飛人為化名。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
http://www.hotchengdu.com/6469141.html 0
ChatGPT啟示錄:誰是AI 2.0時代的字節跳動? http://www.hotchengdu.com/6469119.html http://www.hotchengdu.com/6469119.html#comments Thu, 30 Mar 2023 11:20:00 +0800 自象限 http://www.hotchengdu.com/6469119.html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自象限,作者|程心,編輯|云天明

3月24日,OpenAI輕描淡寫的宣布了兩件大事:

一是ChatGPT聯網了。

二是OpenAI開放了第三方插件,任何開發人員都可以自行參與構建。OpenAI甚至還給出了一整套構建流程:“如何在ChatGPT構建你的插件”,并在Github上開源。

這意味著,屬于ChatGPT的“APP Store”真的要來了,當天下午,OpenAI也開始廣發英雄帖,招聘iOS和安卓工程師。

▲ 圖源 OpenAI 官網

正如李開復所說:“在新的AI 2.0時代,會誕生比移動互聯網大十倍的平臺機會。”這是一個新生態的建設,而非某一塊蛋糕的爭搶,生態之下,有無數的創業機會等待著創業者們去挖掘。

在文心一言發布會上,李彥宏也提出了大模型下的三大產業機會:MaaS模型即服務的方式、垂直行業模型和應用開發。李彥宏認為相比于MaaS和行業模型,應用生態是一個更重要且更大的機會。

對比從互聯網到移動互聯網時代,誕生了字節跳動這樣的黑馬,在數字化向智能化變遷的大時代,已有無數暗夜里潛伏的眼睛,意圖攪動著未來所有行業的商業格局。

可以預見的是,當下所有基于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應用都將被重新做一遍,但這也僅僅是第一階段,“老APP”的重塑將與“新APP”的創新同步進行,是AI 2.0發展的左右腳。

「自象限」整理了當下國外僅基于GPT-3 API接口所打造出的各類應用,并將已知的714個應用進行分類,其中覆蓋了底層的AI訓練、底層開發、應用開發等各個方面,并已經成長出各類行業應用,包括社交、效率工具、法律、音視頻工具甚至還有2B應用的種子開始生長。

▲ 自象限原創,轉載請注明出處

參考國外“跑的快”的企業,全球最大的SaaS公司Salesforce已經與OpenAI展開在企業CRM里的B端場景探索,在旗下數字化協同辦公軟件Slack中對部分企業用戶試運行。微軟也推出了基于GPT-4的Office全家桶:Copilot,推進智能化辦公邁出第一步。

“高能聊天工具、圖文創作的AIGC生成、Copilot,以及如今看到的應用都還只是AI 2.0能力的開端。”李開復判斷到。

從2月初到3月初,短短一個月內,上述Demo庫新增了近200個應用,伴隨著ChatGPT能力的進一步外化,從訪問最新信息到檢索特定的知識庫,甚至可以代表用戶執行操作,應用量級將迎來指數級爆發。

而每一個細分的能力下與場景的結合,都有可能跑出下一個字節。

拿著錘子找釘子

我們通過對這714個APP的梳理,發現早期,各類應用的發展都并不“成熟”。

在上述714個應用Demo中,大多為工具類型,如電子表格、寫作助手、音視頻生成、無代碼開發等等,每一個產品對應著某一細分功能,但缺乏具體的使用場景。

如ChatPDF,能夠對拖拽PDF文件進行資料庫搜索、重點提取、邏輯梳理等等,代入互聯網產品的模式,這一功能應該出現在某些財報分析類軟件的底層,形成一個后端的組合能力,通過對財報的抓取,下載、導入、分析,最終得出分析報告。

▲ 圖片來自于ChatPDF

目前成熟的應用主要集中在本身產品發展較早,接入了ChatGPT能力后進行的迭代,如社交領域SnapChat、搜索引擎Bing、辦公軟件Notion AI。不過,這些成熟應用的智能化是另外一條路徑。同為智能辦公軟件,Notion AI相比于Copilot,明顯的對場景的理解不夠深刻。

相同在于,二者均在辦公場景中,用“空格”或“/”來喚醒AI能力,可以對AI提出問題、下達指令;但不同在于,Copilot的智能化是一個生態能力,打通了Word、PPT、Excel、Outlook等Office全家桶,這讓AI真的像一個辦公助手。比如Copilot可以通過對Outlook郵件的讀取、Word文檔的規劃、Excel時間表的安排,直接在用戶無感的情況下完成一個項目PPT。

▲ 圖片來源于Notion

一位資深的產品經理對「自象限」講到:“說白了,現在是一個‘拿著錘子找釘子’的階段,工具就在這,誰來用?怎么用?如何提高效率?這是當下創業者需要思考的問題。所有的PM都應該有危機意識,智能化與場景怎么結合落地,是未來考驗的一個核心關鍵點。”

在早期,一方面是產品的不成熟,另一方面則是商業模式的重新探索。

從目前的模式來看,很多人想把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經驗套用在智能化產品上,卻發現幾乎跑不通。

國內某大學生團隊,基于API打造了ChatMind產品,前期免費開放使用大概1個月后,目前采用了訂閱制的收費模式。其創始人對「自象限」透露到:“網站并不穩定,需要專人維護,拋開人力,每天需要幾百塊的維護成本,包括在小紅書等平臺進行推廣,這些都是成本。”

目前,ChatMind分為普通版本和Plus版本,按月卡和年卡收費。會員用戶不限制使用次數和導出形式。不過從用戶的反饋來看,在收費后用戶轉化率并不高。

“本身是出于獵奇的心態,嘗試幾次之后發現開始收費了,就開始考慮值不值得了,不如自己用Xmind做。”一位ChatMind用戶反饋到。

不止ChatMind,NotionAI目前也采用類似的收費形式,區別在于NotionAI按照調取接口的次數收費,每位新用戶有5美元的備用金,在用完之后,需要進行充值。

“訂閱制、按調取次數付費本質上都是在為工具付費,但我認為應該按照結果付費,將智能化能力內化進產品的基因里,不僅產品需要創新,商業模式也需要創新。”上述產品經理講到。

2C看熱鬧,2B看門道

“2C場景用個熱鬧,真的能發揮效用的,還要看在2B場景的落地。”

對于ChatGPT的應用,大公司顯然比小公司的想的更明白。某AI上市公司高管,在今年2月初ChatGPT剛剛火爆時,便開始思考如何在B端落地。“B端的應用確定性更高,且2B的邏輯是痛點驅動的,經過了上個數字化時代的教育,AI只要能解決一個環節,企業就愿意付費。”

那么這意味著,在廣袤的企業應用智能化戰場,面臨著數字化還沒走完又要開始智能化挑戰。

我們以數字化和智能化為兩個坐標軸,拉出了一個當下應用的坐標系。(下圖中所舉例并不全面,只是每個象限中的典型案例。)

▲自象限原創,轉載請注明出處 圖中坐標只代表相對值不代表絕對值

能夠明確的前提是,數字化是智能化發展的基石,數字化程度更高的賽道智能化革新的速度更快,比如搜索引擎、游戲、社交都將在迭代的第一梯隊中。尤其游戲設計和制作是對整個AIGC內容的整合和輸出,也為元宇宙奠定了環境基礎。

當然,在2B賽道中,數字化程度更高的廣告、營銷、金融、電商四大行業將會率先跑出智能化的新范式。而對于各類數字化工具,一個確定性的趨勢是,SaaS的智能化。

無論從任何一個角度講,云智一體都是未來發展前提,那么在應用端,最先帶來變革將會是整個SaaS行業。參考Salesforce的銷售端產品Slack,我們可以獲得一些啟發。

據CNN報道,Slack 可能是迄今為止 ChatGPT 技術最大規模的應用測試。尚在 ChatGPT 處于技術測試期的時候,Slack 便為其提供了大量的用戶數據和技術反饋數據。Open AI 官網顯示,Slack 目前是 Open AI 唯一的推薦伙伴。

▲ ChatGPT 官網

從 Slack 官網提供的應用解決方案來看,ChatGPT 技術至少已在客戶服務、銷售、項目管理、營銷、人力資源管理等眾多商業流程上釋放了潛力空間。同時,正在科技、媒體、金融服務、零售、教育等多個行業積累智能化經驗。

根據「自象限」的測試,目前ChatGPT for Slack能夠對會議的重點內容進行提取、也包括資料重點信息,邏輯梳理;也能夠幫助HR篩選新同事簡歷;為每個員工根據提示回郵件、生成總結等等演示功能。

每一個細分場景都可以深耕。比如在HR SaaS中,ChatGPT可以幫助HR進行特定條件的簡歷初篩、信息核實并生成一個初步的報告,甚至ChatGPT可以形成一些針對性的問題,對面試者進行初步面試,再根據面試結果反饋給HR進行復試。

這也是當下智能化發展的重點,在于對人效的提升,而非替代人。無論是對個人效率的提升還是組織效率、管理效率的提升,而智能化程度的衡量指標也在于效率提升的高低,并不取決于技術有多炫酷。

從當前的反應來看,釘釘似乎有一些布局動作。在3月初,釘釘收購了類Notion的All-in-one產品「我來Wolai」,也強調想要在智能化產品的道路上逐步探索,打造中國第一款Notion AI。但「自象限」認為,釘釘的重點并不應該只盯在辦公場景。

2019年開始,阿里云與釘釘緊密合作,形成了“云釘一體”戰略,釘釘是整個阿里云企業應用方向的重要抓手。那么同樣,在智能化時代,釘釘更應該參考Slack,如何通過大模型能力為企業進一步提效,加強協同效率,來解決此前一直通過無代碼/低代碼解決的,技術和業務脫節的問題。

“更懂業務”不是對ChatGPT的挑戰,而是對人的挑戰。智能化能夠打破技術與業務的界限,解決協同不暢導致的效率低下問題,比無代碼/低代碼更進一步通過技術驅動業務發展。但與此同時,比拼的焦點就完全集中在了“行業Know-how”,單憑工具的先進,可能無法獲得核心突圍的能力,這也給“飛書們”這樣的產品突破企業再設一道難關。

不過,就像很多人知道的那樣,當下中國企業的數字化已經到了深水區,甚至更多的企業,連信息化都沒有做到,更不要提智能化。

此前,「自象限」與多個中國數據庫創業公司討論過:“為什么在Oracle產品的強壓下,國產數據庫能夠切入”的問題。除了信創政策和國產替代的支持外,更多的是Oracle的產品對企業的數字化程度是有一定要求的,但我國大部分的大型企業接入Oracle時,數據還在賬本上。

因此,幾家國產數據庫都是通過將企業數據信息化的開端切入,把前面的“苦活、累活”干了一遍,才能在Oracle下獲得生存空間。

未來有很長一段時間,中國都將數字化和智能化同步發展,而站在AI 2.0的開端,與上個數字化時代一樣,中國仍然有很多課要補,大模型建設的 AI Infra 框架下的每一層基礎設施都需要快速補齊。這是另一個思路下,潛藏的無限創業機會。

應用生態是向上生長,AI Infra是向下扎根。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
http://www.hotchengdu.com/6469119.html 0
“川味大軍”組團IPO http://www.hotchengdu.com/6468888.html http://www.hotchengdu.com/6468888.html#comments Thu, 30 Mar 2023 11:10:00 +0800 觀潮新消費 http://www.hotchengdu.com/6468888.html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觀潮新消費,作者 | 王辣辣,編輯 | 杜仲

前有千禾味業、天味食品,后有丹丹郫縣豆瓣醬、阿寬食品、幺麻子等,消費者餐桌上的川味食品,正在接連IPO。

觀潮新消費了解到,日前,幺麻子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幺麻子”)遞交招股書,準備在深圳證券交易所主板上市;而另一邊,阿寬食品也更新了招股書,繼續推進A股IPO進程。

川系大軍靠著大單品撐起一個個IPO,并開始在資本市場上展露拳腳。

一瓶藤椒油年賣4個億

憑借一瓶瓶藤椒油,幺麻子走上了IPO之路,如今也是國內最大的藤椒油及椒麻味型復合調味品生產廠商之一。

幺麻子主要從事麻系味型特色調味食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已初步形成以藤椒調味油為主導、椒麻味型復合調味料和地方特產食品為特色的產品矩陣。

數據顯示,2019-2021年及2022年上半年報告期內,幺麻子分別實現營業收入4.1億元、3.56億元、4.62億元和1.84億元,凈利潤分別為9599.82萬元、1.02億元、9789.66萬元和2971.85萬元。

據招股書披露,幺麻子預計2022年營業收入約為4.37億元至4.59億元,凈利潤、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8446.47萬元至9063.57萬元。相比之下,2022年的營收、利潤等指標與2021年同期相比均有所下滑。

幺麻子在招股書中表示,收入下滑主要系受疫情波動影響,下游餐飲行業的市場需求受到明顯抑制;此外,受原材料價格波動的影響,其扣非后凈利潤下滑幅度大于收入下滑幅度。

幺麻子的銷售模式包括經銷、直銷兩種方式。其中,經銷是主要銷售渠道,經銷收入占該公司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在85%以上,經銷渠道主要面向全國各地的餐飲、酒店和商超進行銷售。

直銷渠道主要面向線上客戶、食品加工企業、連鎖餐飲企業或其他大型客戶進行銷售。據介紹,幺麻子的重要客戶包括亞亨食品成都有限公司、四川比優特商貿有限公司、重慶天豪地杰貿易有限公司等經銷商。

毫無疑問,幺麻子的收入主要由藤椒油產品貢獻。而按產品類型來看,幺麻子的收入則主要來自調味油。

幺麻子的調味油系列產品主要包括藤椒油、花椒油、木姜油、熟香菜籽油四個系列,同時還少量生產紅油、麻椒油等調味油產品。

數據顯示,2019-2021年及2022年上半年,幺麻子的調味油收入分別為3.84億元、3.3億元、4.29億元和1.69億元,占比分別為96.37%、96.50%、95.02%和93.37%。報告期內,該公司來自主要產品藤椒油的收入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在80%以上。

幺麻子也認識到自己對單品的過高依賴度,2013年便開始布局非藤椒油業務,相繼推出缽缽雞、清水雅筍等產品。2017年起,幺麻子陸續推出料哆哆大醬、藤椒煳辣汁、藤椒肘子大醬、小龍蝦調味料、泰式酸辣調味料等產品。

但因起步晚,產品相對單一,幺麻子復合調味品這一領域營收貢獻較低,滯后于復合調味品行業的主要競爭對手。

幺麻子表示,“雖然從2021年起,公司加強復合調味品的研發,陸續推出了一系列復合調味料的新產品,但是仍然需要通過持續的行業積累豐富產品矩陣,并在新產品中挖掘存在一定差異化且適應消費者需求的熱門銷售單品。”

從募資用途來看,幺麻子還是把資金大頭用在了藤椒油產品上。據招股書介紹,幺麻子擬將其中的3.24億元用于年產20000噸藤椒油及1800噸藤椒系復合調味醬汁及休閑食品建設項目。

藤椒“榨”出新商機

中國人常以“酸甜苦辣咸”這五味來形容食物口味,但對于生活在氣候濕潤的山地的川渝人來說,“麻”是他們飲食味道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相比于明代才傳入中國的辣椒,花椒是中國自古既有的本土作物。早在西周時期的《詩經·唐風》里,就出現了:“椒聊之實,藩衍盈升”。

在古人眼里,“椒”是多子多福的象征。作為花椒大類中的一種,藤椒的口感比紅花椒更濃郁、氣味比其他青花椒更清新。

食在中國,味在四川,麻在洪雅。四川洪雅是中國藤椒之鄉,幺麻子誕生于此。

清朝順治年間,綽號“幺麻子”的廚師趙子固,從四川洪雅瓦屋山遷居到止戈柑子場,他發現當地村民擅長利用藤椒烹制菜肴。趙子固便開始在傳統方法的基礎上研究藤椒油閟制技藝,最終提取出了色澤金黃透明、清香撲鼻、悠麻爽口的“幺麻子藤椒油”。

上世紀六十年代,趙子固的第18代傳人趙躍軍出生了。從小家貧,十歲時父親去世,嘗盡生活困苦的趙躍軍比其他人更渴望掙錢改變處境。

1992年,趙躍軍和妻子龔萬芬商量后決定開始利用祖傳的藤椒油閟制技藝做餐飲生意。起初他們沒有正規的店面,就在洪高路邊的家門口搭棚經營。夫妻倆每天凌晨六點拉著木板車到五公里外的縣城采購食材,一兩個月后才攢錢買下一輛自行車。

一段時間后,生意日漸紅火的趙躍軍在洪高路邊柑子場創辦了“幺幺飯店”,以藤椒油制作的菜肴為經營特色,深受消費者的喜愛。食客們在店里用完餐后紛紛提出購買藤椒油的需求,這讓趙躍軍嗅到了商機,于是他在飯店旁邊修建了小作坊,開始生產并出售藤椒油。

2002年,隨著藤椒油的銷量提高,趙躍軍夫婦對生產規模進行升級,投資20多萬元建立起了洪雅縣幺麻子有機食品廠,幺麻子藤椒油邁出了商業化的第一步。

為了保證藤椒油的質量,趙躍軍挨家挨戶挑選收購新鮮藤椒,把控原料,當時生產水平只能達到年產12噸。

彼時,市場對藤椒油這一品類的認知還未普及。據趙躍軍本人透露,為了推銷幺麻子藤椒油,他帶著產品和藤椒菜品食譜,一家家飯店、餐館、酒店挨著送,為一個個廚師講解介紹。

從洪雅到眉山,從雅安再到成都;從一環、二環,再到三環;從送一瓶給后廚,到多送一瓶給廚師??窟@些老辦法,趙躍軍為自己的的藤椒油打開了銷路。

2004年,趙躍軍在原廠房的規模上投資了100多萬元進行擴建,由原來的100多平方米升級到了6000多平方米。冒險擴張后的趙躍軍很快遇到了資金短缺,產品積壓,供大于求的困難。

但也是在這一年,在洪雅縣舉辦的第二屆生態文化節上,趙躍軍用特制的大木缽制作出可以讓千人品嘗的藤椒缽缽雞,創下了“天下第一缽”的吉尼斯世界記錄,幺麻子藤椒油隨之一炮而紅,解決了庫存積壓的問題。

2008年,四川洪雅縣幺麻子食品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其中趙躍軍持有51.00%股權,龔萬芬持有49.00%股權,幺麻子藤椒油開始了規?;匿N售之路。

隨后,幺麻子進入了飛速發展期,短短幾年內幺麻子藤椒油就占到全國藤椒油市場份額的70%。

從夫妻二人經營的飯館到頗具規模的幺麻子公司,幺麻子不變的特點之一就是它的家族屬性明顯。據幺麻子招股書顯示,目前幺麻子的控股股東為趙躍軍、龔萬芬、趙麒(趙躍軍夫婦長子)、趙麟(趙躍軍夫婦次子)四人。

IPO后,趙躍軍持股為23.1916%,趙麟持股為11.3684%,趙麒持股為9.0979%,網聚投資持股為10.2632%,龔萬芬持股為7.5%,洪雅聚才持股為5.6842%。

4000億市場里的小眾細分

近年來,我國調味品行業的產量、銷售規模保持逐年上升趨勢。

根據艾媒咨詢數據顯示,2014-2021年,我國調味品行業市場規模從2595億元增長至4594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為8.5%。受疫情居家影響,2020年、2021年,我國調味品行業市場規模同比增長18.05%、16.3%。

其中,川式調味料占整個中國調味品大盤五分之一的市場,且近兩年正處于爆發期。

藤椒作為主流調味品使用的時間較短,且屬于花椒油的細分領域,與醬油、醋、料酒等調味品相比,是較小眾的調味產品。

當調味品開始進入投資人視野,幺麻子也也吸引著VC的目光。

招股書顯示,2019年4月,絕味食品旗下的全資子公司網聚投資以貨幣出資1.3億元,持幺麻子13.68%的股份,此外,絕味通過湖南肆壹伍的合伙份額間接持股5.26%,合計持股18.95%,是僅次于實控人家族的第二大股東。

近幾年,餐飲業內掀起了一股藤椒風味美食風潮。目前,除廚房烹飪、家庭烹飪使用藤椒油制作藤椒風味菜品以外,藤椒風味還運用到休閑零食、炸雞快餐、方便面等食品制造業。

據和君咨詢測算,2020年中國花椒油市場的出廠口徑銷售規模約為150億元。我國花椒油市場規模的年均復合增長率約為20%,預計2025年市場規模將達到350億元以上。

藤椒油方面,2020年我國藤椒油市場的出廠口徑銷售規模約為14.2億元,藤椒油市場規模的年均復合增長率約為25%,預計2025年市場規模將至41億元。

如今,我國藤椒油及相關應用市場正經歷著從香辛調味原材料到藤椒調味油,再到藤椒味型復合調味料發展。雖然增速快,但相對于4000億的調味品市場,藤椒油的規模實在太小。

對幺麻子來說,如何突破單一產品限制,創新口味,進軍復合調味料、預制菜等,尋找到第二增長才是關鍵。

結語:川味大軍組團上市

作為美食愛好者的天堂,四川大街小巷都彌漫著辣椒和花椒的味道。也正是因為消費者的喜愛,誕生了許多麻辣鮮香的川味食品公司及調味品公司。

四川天味食品被稱為“A股火鍋調料第一股”,核心品牌為“大紅袍”火鍋底料、“好人家”川菜調料和“天車”。僅2022年,天味食品就賣出了4.5萬噸火鍋底料。

除了火鍋底料,川菜靈魂的郫縣豆瓣醬也是不能忽視的存在。目前,郫縣有資格使用郫縣豆瓣醬商標的就有70多家,其中丹丹、鵑城、金福猴、滿江紅、旺豐等幾大品牌,都是數億級企業。

四川省丹丹郫縣豆瓣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去年開始接受上市輔導,正在沖擊“郫縣豆瓣醬第一股”。

同樣位于郫縣的友聯味業,旗下擁有“友聯”牌和“川驕”牌火鍋底料、風味豆豉和復合型調味料及雞精等,早在2020年,就簽訂了《上市戰略合作協議》。

因紅油面皮出圈的阿寬食近日也更新了招股書,繼續沖刺A股“新型方便食品第一股”。數據顯示,2019年至2022年上半年,阿寬食品收入分別為6.31億元、11.1億元、12.14億元、6.41億元。

醬油、火鍋底料、復合調味品、速食、預制菜,川味大軍帶著不斷迭代的產品奔向消費者的同時,也在奔赴IPO。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
http://www.hotchengdu.com/6468888.html 0
本土牙膏三巨頭的突圍史與未盡路 http://www.hotchengdu.com/6469111.html http://www.hotchengdu.com/6469111.html#comments Thu, 30 Mar 2023 11:08:00 +0800 斑馬消費 http://www.hotchengdu.com/6469111.html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斑馬消費,作者|陳碧婷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冷酸靈母公司登康口腔A股上市,成為中國本土牙膏產業撕裂外資圍困、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標志性事件。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及之前,中國牙膏市場,中華、黑妹和兩面針三足鼎立;90年代之后,外資品牌高露潔、佳潔士等爭相進入中國,霸占了主流市場,本土品牌毫無招架之力。

千禧年之后,本土牙膏品牌們以差異化破局,以修復為賣點的云南白藥、主打一站式口腔護理的舒客、專注于抗敏市場的冷酸靈,成長為本土牙膏三巨頭。

面對傳統口腔護理市場的存量搏殺,三巨頭謀劃了各自的升級之路,云南白藥準備將自己在牙膏產業的能力復制到美發、美膚市場;舒客深化一站式口腔;登康口腔準備外擴,布局口腔護理、醫療、美容及資本管理。

但首先,它們需要直面并解決自身的問題,比如說云南白藥的內部調整,冷酸靈亟待推陳出新等。

中國何時才能誕生自己的寶潔與聯合利華?或許它們之中就能找到種子選手。

外資血洗

很少有人知道,我們現在每天都在用的牙膏,在中國已經有超過100年的歷史了。

1922年,中國化學工業社研制出我國第一支牙膏,開創了中國口腔清潔護理行業。

1949年,牙膏行業正式形成,期間50年,中國牙膏產業處于一個相對穩定的狀態。當時的三大牙膏品牌,中華、黑妹和兩面針,各自占據東部、南部和西部市場,再加上一些中小型的區域性牙膏品牌,彼此之間并無明顯的直接競爭。

這種風平浪靜的局面,在上世紀90年代,逐步被打破。

1992年,世界最大的牙膏品牌高露潔進入中國市場;3年后,寶潔旗下的佳潔士也來了;幾乎同一時間,聯合利華收購上海牙膏廠,借助中華牙膏,布局中國市場……

早期,外資牙膏品牌們以高端化的姿態,搶占核心城市的賣場貨架,高舉高打。站穩腳跟之后,它們一邊以產品力和營銷策略,從一二線城市到三四五線及以下市場,層層滲透;一邊通過收購攻城拔寨,勢如破竹。

不到十年時間,中國牙膏行業頭部陣營大換血。1996年,牙膏十強榜單中,外資品牌就占據了兩席,到2000年增加至六席。

眾多中小型區域性牙膏品牌消失于主流消費市場,連黑妹、兩面針、田七、藍田六必治這樣的全國知名品牌,也日漸式微。兩面針的跌宕起伏,堪稱中國本土日化品牌不敵外資而逐漸淪落的經典案例。

民族品牌兩面針誕生于上世紀40年代,1978年研制出中國第一支中藥牙膏,后來逐漸發展為當時中國牙膏行業當之無愧的王者。

即便九十年代外資巨頭來襲,兩面針的市場占有率也長期位居前三甲,排在中華和高露潔之后,本土品牌第一。2000年-2022年,兩面針牙膏的市場占有率分別為11.16%、14.22%、16.30%。

2004年兩面針以“牙膏第一股”的身份上市時,外資品牌在中國市場步步緊逼,公司試圖以多元化業務挽救業績,但最終困于內憂與外患,節節敗退。

從2006年開始,兩面針扣非凈利潤虧損,一直持續到2019年。這14年,公司扣非虧損總額度達到14.36億元,平均每年的業務虧損額達到1.03億元。

2020年和2021年,這家公司終于靠日化+醫藥業務實現了百萬級的業務盈利。但是,重新奪回失去的市場,哪有那么容易?

本土突圍

如果沒有外資牙膏品牌這條巨大的鯰魚,中國牙膏市場持續50年的低水平勢均力敵,就無法破局——這就是市場開放在日化市場的意義所在。

當競爭與淘汰打破了舊有的市場格局,新的種子開始萌芽。

重慶牙膏廠于1986年推出冷酸靈品牌,主打抗過敏市場。“冷熱酸甜,想吃就吃”的廣告語,讓其成為享譽大江南北的知名牙膏品牌。

在中國輕工業變軌轉制的大背景下,2000年,重慶牙膏廠聯合重慶百貨(600132.SH)、機電集團、化醫集團等,共同成立登康口腔,市場化運作。冷酸靈抓住了市場機遇,迅速崛起,成為那一代中小型區域牙膏品牌幾乎唯一的突圍者。

2005年,云南白藥牙膏正式上市,這是第一個由醫藥企業打造的牙膏產品,通過對牙齦出血的良好效果,迅速占領用戶心智。

從零開始,云南白藥牙膏的市占率像坐上了火箭,成為市場老大,2022年上半年市場份額達到24.8%,獨占四分之一的牙膏市場。

寶潔、聯合利華等外資巨頭進入中國市場,激活了本土日化行業,催生了藍月亮等一批民營日化品牌。

2006年,藍月亮曾經的銷售骨干王梓權和曹瑞安,聯合創立牙膏品牌舒客,早期主打美白,現在重點發展一站式口腔護理。

當上一代的牙膏品牌們仍然以清潔為核心定位的時候,三大本土牙膏品牌,以修復為賣點的云南白藥、主打一站式口腔護理的舒客、專注于抗敏市場的冷酸靈,通過差異化的定位突出重圍,成為本土牙膏三巨頭。

中國市場牙膏品牌頭部陣營中,除了云南白藥、舒客、冷酸靈,基本就只剩下寶潔(佳潔士)、高露潔、聯合利華(中華)、葛蘭素史克(舒適達)等外資巨頭。

而且,在品牌的高端化程度上,云南白藥和舒客,還要遠高于佳潔士、中華等品牌。

當本土牙膏品牌們重新奪回陣地,外資牙膏品牌卻顯出疲態。牙膏的酒店渠道,一直被視為雞肋,利潤微薄,且會對品牌形成傷害。早年,我們在酒店看到的一次性牙膏,多為不知名品牌;中間很多年,容易看到黑妹、兩面針等沒落本土品牌;這幾年,連中華等外資控制的品牌,也開始出現在這一渠道。

外患與內憂

冷酸靈依靠在抗敏牙膏市場的領導地位,成功突圍。但是,30多年過去了,它的賣點仍然只有抗敏。

即便此次登康口腔能夠順利在深交所主板上市,但無論是產品、渠道還是品牌定位,都沒什么新故事可講。

與薇美姿線上渠道為主、經銷商與大客戶渠道為輔不同,冷酸靈依舊是以傳統的經銷為主。近幾年,登康口腔經銷模式收入占比為八成左右。

整體而言,冷酸靈的品牌定位偏中低端。按線下銷售量計,冷酸靈牙膏的市場份額為9.95%;按線下銷售額計,雖然排名都是行業第四,但市場份額降至6.83%。

與之相對,云南白藥和舒客,都偏中高端。這影響了冷酸靈的品牌價值,導致公司盈利能力相對有限。

抗敏感牙膏的定位,可以讓冷酸靈在上一個窗口期實現彎道超車,但很難繼續憑借這個標簽保持到下一個發展階段。

所以,冷酸靈這幾年惡補渠道短板,借助直播電商打造新渠道,寧可被平臺割韭菜,也要盡可能讓自己站上風口。

短期來看,效果是明顯的。2022年,登康口腔營收、業績均實現雙位數的增長,電商渠道功不可沒。但是,新渠道投入產出比的慣性衰減,讓這一劑雞血的長期效果,有待考量。

值得一提的是,登康口腔上市前,公司6次推出現金分紅,合計分配3.34億元,正好與公司三年一期的歸母凈利潤相當。在公司提檔升級的關鍵階段,這種掏空利潤卻等待上市募資的策略,是否得當?

云南白藥牙膏的市場份額逐年提升,早已成為中國牙膏市場之王。它也有問題,來自內部。

就產品層面而言,云南白藥作為醫藥、快消雙主業巨頭,業務版圖非常龐大。雖然云南白藥牙膏規??捎^、盈利豐厚,但在公司內的占比,較為有限。就資源分配而言,不利于單品牌的繼續提升。

公司層面,陳發樹入主之后,云南白藥在非主營業務上投入了過多的精力,比如說炒股,甚至還影響到了公司的業務發展和業績表現。2021年,云南白藥業績腰斬,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炒股虧損。

近期引發市場關注的云南白藥人事動蕩,任職長達14年的總經理王明輝離職,其實就是這種內部沖突的表現之一。

內興與外擴

經過幾十年的普及和發展,傳統口腔護理行業的滲透率接近100%,本身并無太大的增長空間。牙刷市場率先飽和,牙膏市場緊接著進入過剩狀態。

所以,牙膏市場的繼續發展,除了等著二次刷牙率的自然提升,還需要繼續通過產品創新,擠壓傳統牙膏產品的市場空間,內卷出真雄。比如說,成分黨口腔護理品牌白惜,華熙生物甚至推出了玻尿酸牙膏……

或者,固守牙刷、牙膏這些傳統品類的認知入口,積極布局一站式口腔護理,向新品類擴張。盡管牙刷和牙膏早已進入存量時代,但是,牙線、漱口水、電動壓縮、沖牙器等,目前的滲透率并不高。所以,整個口腔護理市場仍有較強的預期增長。

在這樣的行業預期下,這幾年陸續有口腔護理新品牌出圈,如電動牙刷領域的Usmile、素士科技,漱口水領域的參半等。

薇美姿等品牌,還將自己在成人一站式口腔護理的操盤經驗,復制到兒童口腔市場。數據顯示,近年中國兒童口腔護理產品的市場滲透率僅為30%-40%,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這讓薇美姿收獲了另一個業務亮點——舒客寶貝成為兒童口腔第一品牌。登康口腔的兒童口腔護理品牌貝樂樂,在兒童牙刷和牙膏市場的排名,優于成人口腔護理市場的冷酸靈。

當然,口腔這個市場更大的價值,其實是在牙刷、牙膏、牙線、漱口水這些快消品之外的服務型產品。

登康口腔在招股書中表示,將沿著“口腔大健康”主線,發展口腔護理、口腔醫療、口腔美容、口腔資本管理四大業務。

云南白藥則將注意力從口腔往上移,在內部開展品類復制戰略,布局頭皮護理、美膚等產品。電梯廣告經常出現的養元青,就是云南白藥力推的新品牌。

壓力下成長,內卷中突破,才能幫助我們培養出寶潔、聯合利華這樣的口腔及大消費龍頭。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
http://www.hotchengdu.com/6469111.html 0
水井坊以“乒乓賽事”助力圈層傳播,賦能品牌推廣 http://www.hotchengdu.com/6469216.html http://www.hotchengdu.com/6469216.html#comments Thu, 30 Mar 2023 11:07:00 +0800 張海霞 http://www.hotchengdu.com/6469216.html “水井坊”最強乒團·2022中國業余乒乓球團體賽現場

“水井坊”最強乒團·2022中國業余乒乓球團體賽現場

自2022年成為WTT世界乒聯全球頂級合作伙伴后,水井坊在乒乓球領域持續發力,不僅積極助力WTT專業賽事,更是舉辦了“以桌會友”城市論壇、“水井坊”最強乒團·2022中國業余乒乓球團體賽,并積極贊助各類乒乓球協會賽事,以乒乓球為載體,持續推動圈層傳播,賦能品牌推廣。

3月27日,最強乒團全明星隊與國家青年隊的比賽落下帷幕,這也標志著“水井坊”最強乒團·2022中國業余乒乓球團體賽圓滿結束。白酒行業人士表示,在過去的半年多時間里,廣大乒乓球愛好者揮拍上陣,感受國球運動的樂趣,也深深體會到水井坊多年來倡導和傳承的“酒中美學”。

作為WTT世界乒聯和中國乒協2022年重點打造的全新業余乒乓球賽事,“水井坊”最強乒團·2022中國業余乒乓球團體賽在本屆賽事中設置了成都、長沙、南京、杭州、保定、鄭州、南通、廣州八個城市賽,經過激烈爭奪,八個分站賽的冠軍球隊最后齊聚成都進行總決賽。

不僅如此,在第31 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即將開幕之際,3月24日,由水井坊支持的第二屆四川日報乒乓球邀請賽,在水井坊錦江體育公園拉開帷幕。

白酒行業人士表示,中國乒乓發揚頑強拼搏精神,不斷改進技戰術,為祖國贏得無數榮譽,這與水井坊600余年不斷傳承與創新、敢于拼搏的精神高度一致。目前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關注到水井坊在助推乒乓球發展的舉措,也感受到水井坊響應“健康中國”戰略助力國民健康的心意。(本文首發于鈦媒體APP,作者 | 張海霞)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
http://www.hotchengdu.com/6469216.html 0
市值蒸發10億港元,有王一博的樂華娛樂還是難 http://www.hotchengdu.com/6469043.html http://www.hotchengdu.com/6469043.html#comments Thu, 30 Mar 2023 11:02:00 +0800 讀娛 http://www.hotchengdu.com/6469043.html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讀娛,作者|蒜香啫啫角

作為所謂的“藝人經紀第一公司”,樂華娛樂上市后的首份成績單似乎并不理想。

據3月20日樂華娛樂發布的2022年全年財報顯示,2022年樂華娛樂營收9.8億元,同比下滑24%,年內利潤17.25億元,經調整凈利潤2.67億元,同比下滑32.4%。

投資者對這份成績快速給出了反饋。3月21日,樂華娛樂收報4.91港元/股,下跌1.01%,總市值42.72億港元,較上市當日的52.46億港元,市值已蒸發10億港元。

盡管樂華娛樂掌舵者杜華前有借錢簽下韓庚,后有豪賭UNIQ捧出王一博,讓公司一時走在了藝人經紀領域的頭部,但顯然,如今的樂華娛樂在偶像選秀綜藝熱潮冷卻后遭遇了增長的難題,尚未能多維度發展、營收高度綁定單一藝人的樂華娛樂,怎么走才能找到發展的新解藥?

王一博還能拉著樂華走多久?

作為當下的頂流之一,王一博成為樂華的營收支柱并不意外。

此前有媒體分析,在所有藝人中,王一博對樂華娛樂的貢獻不菲,2019-2021年王一博應占收入分別占同期總收入的16.8%、36.7%、49.5%,在2022年前三季度樂華實現的7.53億元營收中,王一博的占比進一步上升至59%。

然而,再頂流的王一博,也難以讓樂華在偶像選秀熱潮冷卻時不受影響。

據財報顯示,2022年樂華的收入主要來自藝人管理、音樂IP制作及運營、泛娛樂三大業務,占比分別為86.9%、10.1%和3.0%。其中藝人管理業務收入包括藝人的商務推廣、參演影劇綜的片酬等,在偶像養成節目暫時畫上句號的2022年,公司的藝人管理業務營收達8.5億元,同比下滑27.5%。

2022年樂華唯一實現增長的業務是音樂IP制作,營收為9861萬元,同比增長26.8%,然而王一博依然是這一業務的最主要貢獻者,其單曲《像陽光那樣》售出超200萬張,一張售價4元,總銷售額800萬。作為對比,黃明昊的數輯《VR》售出23萬張,銷售額為575萬元;朱正廷的數?!禩》售出22萬張,收入為550萬元。

也就是,樂華娛樂為公司貢獻超95%營收的兩大業務,均與王一博個人發展有強關聯,這對于一家公司的長期發展而言,不穩定是擺在明面上的。

暫且不談王一博個人塌房這樣的意外事件,單說隨著王一博發展的蒸蒸日上,經紀公司在和頭部藝人議價談判上的底氣就會不足,很可能會給頭部藝人讓出更多利益,在王一博與樂華合約到期后雙方將如何繼續合作,新的合作方式又會是怎樣的,就都可能給公司發展帶來不小的影響。

很顯然,樂華娛樂也并不想過分依賴王一博這一根獨苗。

去年,樂華在國內推出了兩個偶像新團體,包括內地偶像樂隊NEVERLAND以及內地男團BOYHOOD,但出道期短,市場環境變化,都讓這兩支男團的影響力還局限于內部粉絲圈;至于出道一年的NAME女團則更是毫無水花。

而難受的是,新藝人尚未能展現變現能力,但對新老藝人的培養不能停滯。財報數據顯示,2022年樂華藝人管理業務的毛利同比減少45.3%至2.86億元,毛利率也由2021年的46%銳減至2022年的34.7%。

如果說在藝人培養出現斷層時,這樣的情況難以避免,那么更現實的問題是,樂華究竟有沒有再復制出下一個王一博的能力。

復盤樂華娛樂在發展上的成功拐點,第一個是拿下了彼時作為偶像領域頂流的韓庚,因為有了韓庚的加入,樂華娛樂才走向了正規,將韓國練習生機制引入國內,為后續的發展做好了鋪墊;第二個則是在打造UNIQ時保持了堅定的信念。

UNIQ2014年正式出道,彼時國內的偶像文化仍然是小圈層,5個男孩并沒有引起多少人的注意,2016年樂華把王一博、周藝軒送上了當時高熱度的綜藝《天天向上》,也并沒能讓UNIQ的名聲在國內大眾市場打響,直到2018年王一博參與到《創造101》,2019其主演的《陳情令》上線,才終于讓這支男團守得云開見月明,而需要注意的是,到現在UNIQ整個團體在市場的影響力也仍沒能粘上王一博的多少紅利。

不能說樂華對旗下藝人的培養不用心,包括選人能力上也并不是不合格,但一個是本身自帶流量的韓庚,一個是蟄伏4年才被看到的王一博,都不能證明樂華在藝人經紀上的硬實力。尤其是后續同樣通過偶像綜藝出名的吳宣儀、孟美岐,在一時熱度冷卻后再難在市場中積累新的路人粉,也進一步讓樂華的藝人經紀實力被質疑。

在這樣的背景下,考慮到目前樂華營收能力與王一博個人發展的強關聯性,說樂華娛樂是在單腳走鋼絲也不為過了。

虛擬偶像、電商帶貨,樂華娛樂的“自救”或許也不樂觀

外人能看到的情況,樂華自然也心里有數。樂華娛樂的“自救”沒停留在推出新的偶像團體,還包括在泛娛樂業務上進行多元化的嘗試。目前能看到的有兩個方向,其一是搭上技術發展的快車做虛擬藝人經紀,其二是做直播帶貨,將現有資源做更多維度的開發。

那么,這兩個方向真的能拯救樂華嗎?

先來說第一個,虛擬藝人聽起來是個不錯的Idear,2021年樂華推出的虛擬偶像團體A-Soul也確實為公司帶來了一波新的熱度與收入,然而到了2022年,曾被認為不會翻車的虛擬偶像也出了事端,A-Soul的“中之人”風波讓團體發展受到了巨大影響,另外兩支虛擬藝人團體量子少年和EOE在市場屬于悄無聲息,這也使得2021年被看好的虛擬偶像在2022年表現遠不及預期。

當然,A-Soul的問題不代表虛擬偶像之路不可行,因為虛擬偶像一時擁有熱度,市場上甚至也出現了專門的虛擬藝人綜藝,但在虛擬偶像尚屬小眾圈層,行業發展缺少標準化、參考者的當下,要做出一個標桿性的虛擬藝人難度,并不比培養下一個王一博小多少。

如果樂華繼續在虛擬偶像上認真投入,也許在未來會有不錯的成績,但這需要多個前提去支撐。

其一也是最重要的技術難題,目前虛擬藝人的主要活躍場還是直播間,雖然也有現場、短劇等相關嘗試,但技術的限制始終讓虛擬藝人的表現和理想差距很大,技術不突破,技術成本降不下來,都會影響虛擬偶像的發展,以及虛擬偶像變現能力的挖掘。

其二是如何做出行業的標準化,例如中之人的待遇,中之人與虛擬偶像的關系等等,這些問題如果捋不清捋不好,虛擬偶像的發展就會始終處在混亂的、不穩定的狀態,而做出行業的標準化,是否在樂華的能力范圍內是不可知的。

我們再來看看樂華“自救”的第二個方向。

去年年初,樂華開始涉足護膚美妝賽道,先是投資了SEVENCHIC香氛筆,后與華熙生物成立了新公司,利用公司的藝人資源發揮公司的營銷優勢,為樂華相關的護膚美妝產品打出聲量。這個思路確實是可圈可點的,既調動了公司的自有資源,讓藝人更進一步為公司打工,同時,也增加了公司的多維度營收。

在這個思路下,杜華自創的美妝護膚品牌Dr.JE在市場認知度上已經有了初步成績。從抖音及淘寶旗艦店的銷售額來看,爆款產品是含有藍銅勝肽成分的一款面膜,15片售價409元,淘寶上的月銷量5000+,不過根據買家評論來看,大多數是基于明星直播間的折扣而購買。

除此之外,杜華也開啟了個人IP的開發。2022下半年,杜華帶著Dr.JE品牌先后走進了賈乃亮、戚薇等明星直播間,也與抖音頭部達人“瘋狂小楊哥”、淘寶頭部主播李佳琦合作,為品牌做宣傳的同時在前臺頻繁刷臉。

到了今年,杜華在抖音上開啟了“杜華嚴選”直播間,所售產品包括自創美妝品牌的面膜,樂華投資版圖上的SEVERCHIC香氛筆,旗下藝人盲盒、樂華家族演唱會門票等等,選品基本和自身的主要業務掛鉤,受眾人群看起來也瞄準公司藝人粉絲群體。

從這角度來看,雖然是杜華個人IP的商業化試水,本質上仍然是做偶像經濟的外延開發,用一句好理解的話就是,通過電商直播帶貨的形式把偶像周邊,且能夠與粉絲日常生活相關的內容,轉換成商品賣上一賣。

換言之,如果“杜華嚴選”不能真正做出自己的品牌效應,仍然是借助自家的藝人流量賺眼球,拿著自家的相關商品進行售賣,那這一部分的收益就還是和公司藝人的發展掛鉤,藝人流量不夠,直播間銷量就要打問號。

所以說起來,目前樂華娛樂的發展并不樂觀,藝人經紀第一的名頭也不容易保持,不能夠全面發展的藝人經紀公司,在當下可能都和樂華面臨著同樣的困境,而他們甚至不像樂華這樣還有王一博能夠暫時撐著公司繼續前行。

偶像選秀綜藝曾經讓偶像產業變成了一個大蛋糕,但在一刀切下來后,這塊蛋糕還留有多少,保質期是多久,就都要看行業中的這些公司要如何烘焙了。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
http://www.hotchengdu.com/6469043.html 0
免费人成a片在线观看18_亚洲小男生自慰gay网址_欧美日韩国产成a片免费网站_奇米视频一区二区三区